乔木隔尘埃,华堂敞深僻。
人静好鸟鸣,睡馀疏雨滴。
悲愁感萧瑟,吊古披荒寂。
尚溯紫髯翁,誓师沉马璧。
【诗句释义】
自黄州至巴河游灵岩寺 —— 从黄州出发到达巴河,游览了灵岩寺。
观孙仲谋刑马坛 —— 观看孙权在刑马坛上祭祀江神的场景。
相传权于此刑马 —— 据传说,孙权就是在这里将战马用来祭祀江神。
遂提师伐寿春 —— 因此率领军队讨伐寿春。
云
乔木隔尘埃,华堂敞深幽 —— 高大的树木遮挡住尘埃,宽敞的大厅显得十分幽静。
人静好鸟鸣,睡馀疏雨滴 —— 人们安静下来,只有鸟儿在歌唱;睡醒后,稀疏的雨点落在身上。
悲愁感萧瑟,吊古披荒寂 —— 感到悲伤和忧愁,看到古代遗迹,感到一片荒凉寂静。
尚溯紫髯翁,誓师沉马璧 —— 仍然追溯到紫髯公,发誓要攻打寿春。
【译文】
从黄州出发到达巴河,游览了灵岩寺。
观看孙权在刑马坛上祭祀江神的场景。
因此率领军队讨伐寿春。
高大的树木遮挡住尘埃,宽敞的大厅显得十分幽静。
人们安静下来,只有鸟儿在歌唱;睡醒后,稀疏的雨点落在身上。
感到悲伤和忧愁,看到古代遗迹,感到一片荒凉寂静。
仍然追溯到紫髯公,发誓要攻打寿春。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通过游览灵岩寺、观赏孙权祭祀江神的场景、追忆紫髯公等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自黄州至巴河游灵岩寺观孙仲谋刑马坛相传权于此刑马祀江神遂提师伐寿春云”一句,描述了作者从黄州至巴河游历灵岩寺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见到的历史场景。其中“孙仲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皇帝孙权,而“刑马坛”则是孙权祭祀江神的地方。这句诗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之情。
“乔木隔尘埃,华堂敞深幽”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灵岩寺的幽静景象。高大的树木将尘埃隔离在外,宽敞的大厅显得深幽宁静。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乔木”、“华堂”与“尘埃”、“深幽”相对比,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人静”、“鸟鸣”、“雨滴”等词语也烘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宁静而深远。
“人静好鸟鸣,睡馀疏雨滴”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当人们安静下来的时候,只有鸟儿在歌唱;睡醒后,稀疏的雨点落在身上。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更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愉悦。这种感受源于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接受。
“悲愁感萧瑟,吊古披荒寂”两句,则表达了作者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他感到悲伤和忧愁,看到古代遗迹,感到一片荒凉寂静。这里的“悲愁感萧瑟”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哀叹,而更多地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思考。他意识到历史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而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这种感慨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色彩。
“尚溯紫髯翁,誓师沉马璧”两句,则回到了现实。尽管面临困境和挑战,但作者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仍然追溯到紫髯公,发誓要攻打寿春。这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这种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使得全文充满了力量和鼓舞人心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