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魄诗魂两斗清,却嫌歌管揭危亭。
遥知山鬼形难遁,谁洗天公眼暂明。
物外风光何皛皛,人间爝火谩荧荧。
酒狂径欲骑鲸去,一拂鸿蒙散窅冥。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和中秋韵》,其原文如下:

月魄诗魂两斗清,却嫌歌管揭危亭。
遥知山鬼形难遁,谁洗天公眼暂明。
物外风光何皛皛,人间爝火谩荧荧。
酒狂径欲骑鲸去,一拂鸿蒙散窅冥。

译文
月光如水般清澈,诗人的灵魂也与之斗艳。我却不嫌弃那些歌声和乐声,因为在这高高的亭台上欣赏美景是一种享受。我远远地知道,那些山中的鬼魅身形难以隐藏,他们的存在似乎更加明显。是谁让我的眼中暂时明亮起来,看清了这一切?在物外的世界里,风光是何等地美丽而清新;但在人世间,那些微弱的火光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我酒意正浓,几乎想要骑着鲸鱼飞向天空,然后轻轻一挥衣袖,就能将这片宇宙万物都带走。

注释

  • 月魄:月亮的光辉,比喻月光。
  • 诗魂:诗人的灵魂,指诗人的才情与情感。
  • 斗清:形容月光与星光交错,非常明亮。
  • 却嫌:反而嫌。
  • 危亭:高处的亭子。
  • 遥知:遥远地知道或感受到。
  • 山鬼:指山林中的精灵或鬼魂。
  • 天公:天帝,这里指苍天。
  • 皛皛:洁白明亮的样子。
  • 爝火:小火把,比喻微小的光芒或事物。
  • 溟蒙:形容天空、云彩等模糊不清的状态。
  • 鸿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混沌世界,这里比喻宇宙。

赏析
此诗是苏轼对中秋节夜晚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首句“月魄诗魂两斗清”描绘了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与诗人的情感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清幽的画卷。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转而感叹于人间烟火与世态炎凉,通过“却嫌歌管揭危亭”表现出对尘世繁华的厌倦。

诗人以“遥知山鬼形难遁”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神秘莫测事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在后两句中,诗人用“人间爝火谩荧荧”来形容人间灯火虽小,但也能照亮自己,象征着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要坚守信念,不放弃希望。

“酒狂径欲骑鲸去,一拂鸿蒙散窅冥”,则是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表达了他想要超越尘世纷扰,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又蕴含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深邃的人生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