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笔端侔造化,妙岁清名满天下。
久知富贵等浮云,已悟世情同啖蔗。
置居阳羡山水妍,湔涤埃尘聊税驾。
岂知地主无所容,天地虽宽如传舍。
一朝焚券还其居,意气不迫愈闲暇。
年深此事竟莫传,欲纪诗篇愧陶谢。
先生祠堂幽且深,今人那识古人心。
但把丹铅较形似,满廊遗像成儿戏。
东坡祠
诗人笔端能造化,妙岁清名传天下。久知富贵如浮云,已悟世情似嚼蔗。
阳羡山水真妍美,涤除尘世暂休息。谁知主人不宽容,天地虽广如客栈。
一日焚券归故居,意气风发更闲暇。岁月漫长此事未传,欲纪诗篇愧陶渊。
先生祠堂幽静深,今人不识古人心。但把丹青比形似,满廊遗像成儿戏。
注释:
东坡祠:指苏轼的祠堂,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麓。东坡:指宋代文学家苏轼。侔(móu)造化:形容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与自然相媲美。妙岁:年轻时。清名:美好的名声。久知:长久以来。富贵等浮云:比喻富贵得失像浮云一样短暂。已悟:已经明白。世情同啖蔗:比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置居:定居。阳羡(yánɡshǎn):古地名,今属江苏省宜兴市。山水妍:指优美的山水风景。湔(jiān)涤埃尘:洗涤尘埃。聊税驾:暂时休息的意思。岂知:哪里知道。地主:指苏东坡在阳羡(今宜兴)所建的别墅。无所容:没有容纳下自己的地方。传舍:古代驿站的住宿之处。一朝:一旦,不久。焚券还其居:烧毁抵押房屋的契约而回归自己的家园。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意态昂扬。更闲暇:更加闲适。年深:时间久远,多年之后。竟莫传:竟然没有人记载。陶渊明(1904-2054),字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之士。谢灵运(385~433),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旅行家、太守,大诗人陶渊明的朋友。《宋书·谢晦传》载:“灵运尝问晦:‘我何如渊明?’”《宋书》作者沈约评论说:“宋宗室中,灵运之才最高。”陶潜有《饮酒》二十首,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苏轼在江苏宜兴所建东坡亭子的诗。东坡亭子,即今宜兴市丁蜀镇附近的一座亭子,是苏东坡晚年居住过的一处风景胜地,也是他的好友谢灵运的故乡。此诗以苏轼自喻,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先生笔端侔造化”,意思是说,苏轼的文才如同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妙岁清名满天下”。意思是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美誉。这里的“妙岁”,指的是青年时期。而“清名”,则是指美好的声誉。“侔造化”和“清名”这两个词组,都是用来形容他文才出众,才华横溢的特点。
颔联“久知富贵等浮云,已悟世情同啖蔗”中的“久知富贵等浮云”,是指苏轼对于世俗财富和地位的看法。他认为这些财富和地位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转瞬即逝,不值得追求。而“已悟世情同啖蔗”,则是说他对于人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深刻的认识。苏轼曾说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痕,鸿飞哪复计东西?”这两句诗正是体现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颈联“置居阳羡山水妍,湔涤埃尘聊税驾”中的“阳羡山水妍”,是指宜兴市境内美丽的山水景色。而“湔涤埃尘聊税驾”,则是说苏轼选择在这里定居,是因为这里的山水让他感到心情愉悦,仿佛洗净了尘世的污垢,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句诗描绘了苏轼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尾联“岂能置主人于无地,纵使天地宽如传舍”中的“岂能置主人于无地”,是指苏轼认为自己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他的才华和品德仍然是值得尊重的。即使他回到了家乡,也不应该被世人遗忘;即使他身处逆境,也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对待。这里的“传舍”一词,出自《庄子·盗跖》:“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于是为龟作棺椁,以时藏之庙下。”后人据此引申出“传舍”一词,意为旅店或驿站。苏轼用它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然而,他也知道,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
尾联中的“纵使天地宽如传舍”中的“纵使天地宽如传舍”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它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尽管身处困境,但诗人仍然坚信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