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
因寻大禹藏书穴,深入阳明古洞天。
万壑秋光含细籁,数峰寒玉立苍烟。
宝函金篆久稀阔,欲就皇人讲数篇。

【赏析】

《访禹穴至阳明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出自《杜工部集》。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当时杜甫流寓夔州,因友人严武的推荐而到梓州寻访大禹治水的地方。在赴梓州途中,经宛委山,登阳明洞,游览胜景名迹,写下此诗,以抒写自己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首联“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开篇点明游历地点,即位于今河南济源县西北的王屋山南麓。“宛委”是山名,又称中岳。这里指代的就是今天的中岳庙,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凿的山。作者乘船在宛委山下停泊,然后沿着山路攀登。他登上山顶,进入太霄岩中,这里是当年大禹炼石补天的所在,也是当年大禹采药炼丹的地方。

颔联“因寻大禹藏书穴,深入阳明古洞天”,紧承上联而来。作者继续沿着山路前行,来到了太霄岩下。在这里,他发现了一处藏书洞穴,据说就是当年大禹读书的地方。于是,作者便深入到了这个古洞之中。

颈联“万壑秋光含细籁,数峰寒玉立苍烟”,描绘了阳明洞周围的美景。万壑之间,秋光洒满大地,细微的风吹过山林,发出沙沙的声音。而那数座山峰,如同寒玉一般矗立在苍茫的烟雾之中。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将阳明洞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宝函金篆久稀阔,欲就皇人讲数篇”,则是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他曾经在古代典籍中读过许多关于大禹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大禹铸造九鼎的事迹。因此,他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大禹面对面地交流,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既表现了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首表达人生理想和志趣的力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