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未得归林下,又向南方拥使麾。
夜宿禅关更萧洒,一轩寒月照清池。
宿普光寺
无端未得归林下,又向南方拥使麾: 没有原因不能回归山林之下,又向南边拥着使君的旌旗。
夜宿禅关更萧洒,一轩寒月照清池: 夜晚在寺庙的门口住宿更加潇洒,一轮冷清的月亮照在池塘上。
注释:
- 无端(wú duān):没有原因,无缘无故;不自得其乐、不乐意、不高兴的意思。
- 使麾(shǐ huī):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帜。
- 禅关:禅宗寺院的大门。
- 轩:窗户或窗子,也指代车辆。
- 萧洒:潇洒自如,不受拘束,洒脱。
- 禅关更萧洒:在禅宗寺院的大门前更显得自由自在、洒脱。
- 一轩寒月照清池:一个窗户外的寒月光洒在清凉的池水之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普光寺过夜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首句“无端未得归林下”,描绘了作者未能如愿以偿地回到自己喜爱的山林之中,这既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透露出内心的无奈和渴望。次句“又向南方拥使麾”,则表达了作者被迫卷入政治纷争,不得不向南边的朝廷派遣中前行进,这种无奈和被迫的情境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第三句“夜宿禅关更萧洒”,展现了作者夜晚在寺庙大门前的悠然自得。这里的“禅关”不仅是指禅宗的门户,也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这一行为,传达了自己追求心灵自由与解脱的愿望。最后一句“一轩寒月照清池”,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场景。月光映照在清澈的池面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纷扰的超脱态度。通过对比自然与尘世的关系,诗人展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即在一个远离尘嚣的环境中寻找心灵的安宁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