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
何似更兼修大药,顿超无漏作真人。
注释:让你领悟真如本性,却还是不能舍弃肉身。何不修行大药,立刻超脱无漏,成为真人?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对修炼成道者态度的诗歌。诗人认为,虽然已经领悟到了真如本性,但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仍然难以完全割舍,所以不能彻底地抛弃肉身。他主张应该更注重修行大药,以此来超越无漏的境地,成为真正的真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修道者的深刻理解和期待。
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
何似更兼修大药,顿超无漏作真人。
注释:让你领悟真如本性,却还是不能舍弃肉身。何不修行大药,立刻超脱无漏,成为真人?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对修炼成道者态度的诗歌。诗人认为,虽然已经领悟到了真如本性,但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仍然难以完全割舍,所以不能彻底地抛弃肉身。他主张应该更注重修行大药,以此来超越无漏的境地,成为真正的真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修道者的深刻理解和期待。
后世争免沉沦出自《禅定指迷歌》,后世争免沉沦的作者是:张伯端。 后世争免沉沦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世争免沉沦的释义是:后世争免沉沦:指后人都在努力避免陷入堕落和沉沦的境地。 后世争免沉沦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世争免沉沦的拼音读音是:hòu shì zhēng miǎn chén lún。 后世争免沉沦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12句。 后世争免沉沦的上半句是:
若向此生不悟出自《禅定指迷歌》,若向此生不悟的作者是:张伯端。 若向此生不悟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若向此生不悟的释义是:若向此生不悟,意为如果这一生都不觉悟。 若向此生不悟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若向此生不悟的拼音读音是:ruò xiàng cǐ shēng bù wù。 若向此生不悟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11句。 若向此生不悟的上半句是:邪见业重为因。
邪见业重为因出自《禅定指迷歌》,邪见业重为因的作者是:张伯端。 邪见业重为因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邪见业重为因的释义是:邪见业重为因:指因为持有错误或偏颇的观点(邪见),导致积累了许多不善的业力(业重),这是导致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邪见业重为因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邪见业重为因的拼音读音是:xié jiàn yè zhòng wèi yīn。
乃是愚迷钝根出自《禅定指迷歌》,乃是愚迷钝根的作者是:张伯端。 乃是愚迷钝根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乃是愚迷钝根的释义是:乃是愚迷钝根:指不明事理,思维迟钝,缺乏悟性。 乃是愚迷钝根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乃是愚迷钝根的拼音读音是:nǎi shì yú mí dùn gēn。 乃是愚迷钝根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9句。 乃是愚迷钝根的上半句是:枉使一生虚老。
枉使一生虚老出自《禅定指迷歌》,枉使一生虚老的作者是:张伯端。 枉使一生虚老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枉使一生虚老的释义是:虚度一生,没有成就。 枉使一生虚老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枉使一生虚老的拼音读音是:wǎng shǐ yī shēng xū lǎo。 枉使一生虚老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8句。 枉使一生虚老的上半句是: 心高不肯问人。 枉使一生虚老的下半句是:
心高不肯问人出自《禅定指迷歌》,心高不肯问人的作者是:张伯端。 心高不肯问人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心高不肯问人的释义是:心高不肯问人:形容人骄傲自大,不愿向他人请教。 心高不肯问人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心高不肯问人的拼音读音是:xīn gāo bù kěn wèn rén。 心高不肯问人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7句。 心高不肯问人的上半句是:空说积年学道。
空说积年学道出自《禅定指迷歌》,空说积年学道的作者是:张伯端。 空说积年学道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空说积年学道的释义是:空说积年学道:指空谈多年修道,实际上并未真正实践修行。 空说积年学道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空说积年学道的拼音读音是:kōng shuō jī nián xué dào。 空说积年学道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6句。 空说积年学道的上半句是:
此辈可伤可笑出自《禅定指迷歌》,此辈可伤可笑的作者是:张伯端。 此辈可伤可笑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此辈可伤可笑的释义是:此辈可伤可笑:指那些行为或态度令人感到既可悲又可笑的人或事。 此辈可伤可笑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此辈可伤可笑的拼音读音是:cǐ bèi kě shāng kě xiào。 此辈可伤可笑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5句。 此辈可伤可笑的上半句是
远隔千里之殊出自《禅定指迷歌》,远隔千里之殊的作者是:张伯端。 远隔千里之殊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远隔千里之殊的释义是:远隔千里之殊:指相隔遥远,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或不同。 远隔千里之殊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远隔千里之殊的拼音读音是:yuǎn gé qiān lǐ zhī shū。 远隔千里之殊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4句。 远隔千里之殊的上半句是:
与我灵源妙觉出自《禅定指迷歌》,与我灵源妙觉的作者是:张伯端。 与我灵源妙觉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与我灵源妙觉的释义是:与我灵源妙觉:指与自己的内在智慧源泉相连接,达到觉悟的境界。 与我灵源妙觉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风格是:诗。 与我灵源妙觉的拼音读音是:yǔ wǒ líng yuán miào jué。 与我灵源妙觉是《禅定指迷歌》的第103句。 与我灵源妙觉的上半句是
注释:万卷仙经谈论的都是相同的道理,金丹的修炼就是以道为根本。 按照坤位生成万物的体,种在乾家交感宫。 不要怪天机都被泄露尽了,都是因为学者都迷失了真意。 如果一个人理解了诗中的意思,就能立刻见到三清太上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金丹大道的理解和阐述。他认为,金丹大道是一种非常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领悟。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基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 - "真铅"在古代道教中指的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炼丹材料。"正祖宗"可能是指正统的、真正的祖宗方法或原理。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掌握和使用真铅的重要性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真铅,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 2. 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 -
诗句释义: 1. "三五一都三个字" - 此句描述了数字和方位的对应关系,“三五”可能代表特定的数字组合,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或背景知识解释。 2. "古今明者实然稀" - 此句表达了对智慧或明理之人在古今中稀少的看法。 3. "东三南二同成五" - 描述了地理方位和数量的关系,可能指东方有三地,南方二地加起来等于五个单位或区域。 4. "北一西方四共之" - 描述了北方有一个单位
《投胎夺舍及移居,旧住名为四果徒。若解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是张伯端的绝句。 张伯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全真道祖师,他不仅精通三教经书,而且涉猎诸种方术。在这首诗中,张伯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修炼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修道者从初学艰难到最终顿悟的过程。他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佛性、道性和人性的本质,才能真正达到无漏成真的境界。
【注释】 绝句:一种有定格的四行诗,每两句为一联。此诗为五言绝句。鉴形闭气思神法,指练气功。初出艰难后坦途,比喻人做事开始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后来却能顺利通过。倏忽:忽然;万国:指天下各国。奈何弃旧却移居,表示自己不能抛弃过去,去适应新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练气功者从难到易,最后放弃旧习、移居他乡的诗。 诗的前两句写练功者练功的过程,炼就了高深的功夫,才能游历天下
注释: 《绝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是诗人借佛家“修极乐”的教义,来说明佛教中色空观念的重要性。 释氏教人修极乐:佛教中,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清净无为、超越苦海的极乐境界。释氏,即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 亦缘极乐是金方:极乐是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快乐和安宁。而“金方”,则是指极乐世界的中心,也就是佛性的象征。 大都色相惟兹实:在佛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