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策羸骖趁谢恩,君王昨夜赐春幡。
涂金剪彩虽云异,竞戴还同拜禁门。
【注释】
谢春幡:唐代习俗,皇帝赐给功臣、宗室及大臣的彩幡。
晓策羸骖(léi cān)趁谢恩:清晨起来驾驭瘦弱的马来赶去向皇帝谢恩。
涂金剪彩虽云异,竞戴还同拜禁门:虽然涂了金色,剪了彩饰,但是大家都争着戴上它,一同来到皇宫门前参拜皇帝。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朝的赐春幡之事。唐玄宗为了表示对功臣、宗室以及大臣的感激之情,曾特地在天宝年间赐给他们彩色幡子,即春幡。这些幡子上都涂上金粉和剪成各种图案,以示区别。当时,朝中大臣们争相戴上这种幡子,前往宫门拜谢皇帝。
首二句“晓策羸骖趁谢恩,君王昨夜赐春幡。”写大臣们一早起来驾着羸弱的马赶来,是为了向皇帝表达谢意,并领取赏赐的春幡。“晓策羸骖”,是说一大早就起床,准备驾车出城。“羸”指瘦弱。这两句诗写出了大臣们急于领赏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地位尊贵,可以享受这样的礼遇。
诗笔转向描写春幡本身。第三、四句“涂金剪彩虽云异,竞戴还同拜禁门。”诗人着重描绘了春幡上的装饰。尽管幡上的金银彩饰很奇特,但它们都是一样,都只是用来拜见皇帝的一种手段,因此大臣们争相戴上春幡,前去皇宫门前参拜皇帝。这里既表现出朝廷的繁华,又表现了群臣的卑躬屈膝。诗人在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将那些争戴春幡的臣子写得更加卑贱,从而突出了皇帝的尊严和威势。
最后一句“竟戴还同拜禁门”,进一步强调了春幡的无足轻重,更显出了皇帝的权威。全诗通过咏物抒怀,以小见大,把一个“谢恩”的小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