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以中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
古之圣贤一用中,政刑礼乐万事平。
于戏后世中道丧,政分宽猛刑重轻。
礼非俭陋则奢僭,乐不专一须锵铿。
其间万事亦颇僻,或过不及谁与绳。
今公奋然力追救,大署中字为斋名。
谓中之迹不可见,粲焉其道存六经。
尚书洪范有皇极,春秋王道为权衡。
在易之爻贵二五,于诗无邪义甚明。
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说垂仪刑。
夜探群书味中理,鸡鸣而作还奉行。
出处语默皆时中,措诸万事无侧倾。
有时宾至相与乐,咏歌亦作中和声。
檐前竹树有中色,四序不改长青青。
公今一州贰守政,千里犹变中庸氓。
异时朝廷赞天子,扩之四海中道成。
至得摄齐升公斋,一听中论退服膺。

翻译:

天下以中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

古之圣贤一用中,政刑礼乐万事平。

于戏后世中道丧,政分宽猛刑重轻。

礼非俭陋则奢僭,乐不专一须锵铿。

其间万事亦颇僻,或过不及谁与绳。

今公奋然力追救,大署中字为斋名。

谓中之迹不可见,粲焉其道存六经。

尚书洪范有皇极,春秋王道为权衡。

在易之爻贵二五,于诗无邪义甚明。

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说垂仪刑。

夜探群书味中理,鸡鸣而作还奉行。

出处语默皆时中,措诸万事无侧倾。

有时宾至相与乐,咏歌亦作中和声。

檐前竹树有中色,四序不改长青青。

公今一州贰守政,千里犹变中庸氓。

异时朝廷赞天子,扩之四海中道成。

至得摄齐升公斋,一听中论退服膺。

注释:

  1. 天下以中为大本 - 天下万物都以“中”作为根本。
  2. 天地得中能自生 - 天地万物都能自我生成。
  3. 古之圣贤一用中 - 古代的圣贤们都使用中的原则。
  4. 政刑礼乐万事平 - 政治、刑罚、礼仪、音乐等一切事物都能达到平衡。
  5. 于戏后世中道丧 - 唉,后世中正之道已经丧失。
  6. 政分宽猛刑重轻 - 政策区分宽和严,刑罚轻重不一。
  7. 礼非俭陋则奢僭 - 礼制如果简朴就过于简朴,如果奢华就过于奢侈。
  8. 乐不专一须锵铿 - 音乐不能只强调一种风格,必须和谐悦耳。
  9. 其间万事亦颇僻 - 这其中的各种事务也显得有些偏颇。
  10. 或过不及谁与绳 - 有时候太过有时候不及,谁能纠正这个偏差?
  11. 公奋然力追救 - 您(指作者)毅然决然地努力挽救。
  12. 大署中字为斋名 - 将“中”字刻在匾额上,作为书房的名称。
  13. 谓中之迹不可见 - 认为中道的原则是看不见的。
  14. 粲焉其道存六经 - 虽然看不见,但其中的道理依然存在于《六经》(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之中。
  15. 尚书洪范有皇极 - 《尚书》的《洪范》篇中提到了皇极。
  16. 春秋王道为权衡 - 《春秋》的王道是用来衡量事物的标准。
  17. 在易之爻贵二五 - 在《易经》的卦象中,最重要的两个爻位(五和六)最为尊贵。
  18. 于诗无邪义甚明 - 在《诗经》中没有邪恶的意旨非常明确。
  19. 子思著篇究根柢 - 孔子的学生子思著有《中庸》,探究了事物的根本道理。
  20. 王通命说垂仪刑 - 唐代哲学家王通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1. 夜探群书味中理 - 在夜晚探索各种书籍,品味其中的中正道理。
  22. 鸡鸣而作还奉行 - 天刚亮就起床开始处理政务,并坚持执行。
  23. 出处语默皆时中 - 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说话还是沉默,都应该遵循中道原则。
  24. 措诸万事无侧倾 - 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偏向或倾斜。
  25. 有时宾至相与乐 - 有时候客人来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26. 咏歌亦作中和声 - 吟唱诗歌时也能发出中正和谐的声音。
  27. 檐前竹树有中色 - 屋檐下竹子的颜色也是中性的。
  28. 公今一州贰守政 - 您现在担任的是一州的副职官员,治理政事。
  29. 千里犹变中庸氓 - 即便是在遥远的距离上(指远离京城),百姓们也能保持中庸之道。
  30. 异时朝廷赞天子 - 将来朝廷会赞扬皇帝(指皇帝)。
  31. 扩之四海中道成 - 推广到整个中国,中正之道就能成功实现。
  32. 至得摄齐升公斋 - 最终达到了(儒家所倡导的)君子的标准。
  33. 一听中论退服膺 - 一旦听到中正的议论就会心悦诚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