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渐有简编乐,春半已将樱笋来。
无数青山相慰藉,有时明月共裴徊。

和陈择之春日四绝

赏析宋代张栻诗作之美

  1. 诗句原文
    泗上当时鼓瑟人,风雩岂是乐闲身。
    言外默传千圣旨,胸中长有四时春。

  2. 译文解读
    在泗上,当时的鼓瑟之人,他的生活并非闲适安逸。风雩岂是乐闲身,暗示着生活虽忙碌但充满乐趣,风雩之乐并非仅仅为了消遣时间,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3. 注释说明

  • 泗上:指泗水一带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两省之间的黄河下游一带。
  • 鼓瑟人:指古代弹琴击瑟的人,泛指从事音乐事业的人。
  • 风雩:古代祭祀求雨的一种仪式,以风为号,祈求神灵降雨。
  1. 赏析与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之手,其时代背景为宋代,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时期。张栻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在学术和政治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此诗就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2. 鉴赏角度分析
  • 艺术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泗上鼓瑟之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诗人通过对风雩之乐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敬畏之情。
  • 情感表达: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人不仅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更关注整个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也符合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 文化内涵: 本诗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同时,诗歌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如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盛等。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一幅反映宋代社会的画卷。
  1. 现代应用与启示
  • 教育价值: 此诗可以作为教育领域的典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增强自己的历史文化意识。
  • 社会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关注自然、关爱他人、追求和谐。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借鉴诗人的思想,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 传承创新: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应尊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特点,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