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自封题寄故人,聊将风味赴诗唇。
千年尚忆唐羌疏,不污华清驿骑尘。
【注释】
岭南:指广东一带。荔枝不可寄远:荔枝为南方特产,不能远送。龙眼:一种果,新熟即得五百颗奉晦叔或可与伯逢共一酌也:晦叔,苏轼的字;伯逢,黄庭坚的字。唐·杜甫《荔枝图序》云:“余尝在泉为客,唯荔枝一物,自南安来始食,破壳而食,齿颊生香。大似榴花,红似丹霞,紫色类丁香,圆者如弹丸,光泽如珍珠。”此诗以荔枝自况,言自己有荔枝之才,但因贬岭南,不得与故人相见,只好手自封题寄故人,聊将风味赴诗唇,意谓把荔枝的美味带到诗中。千年尚忆唐羌疏,不污华清驿骑尘:羌,即羌笛。唐·李商隐《听蜀僧濬弹琴》:“蜀弦若水弹,羌笛如泉吟”,此句说诗人对音乐的爱好,犹唐·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之句,对美色的向往,犹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对生活的热爱,犹唐·王维《观猎》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之句,所以诗人虽然被贬岭南,仍不忘故人,手自封题寄故人,聊将风味赴诗唇;诗人又借荔枝比自己的诗歌,言自己虽被贬谪岭南,但诗情依旧,如千年前唐人杜甫、李商隐、白居易等所写之诗一样。不污华清驿骑尘:华清驿,唐玄宗曾于此地避暑。骑尘,骑马奔驰尘土之中。此句意为我虽被贬至岭南,但诗风依旧,不污华清驿骑尘。
赏析:
此诗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贬岭南(今广东)时写给黄庭坚(伯逢)的一首诗。全诗三联皆用典故。首联以荔枝喻人,说自己虽有荔枝般才华,却因被贬岭南,不能寄给远方友人;颔联以杜甫《荔枝图序》中“破壳而食,齿颊生香。大似榴花,红似丹砂,紫色类丁香”之句为喻,言其虽被贬谪岭南,但诗情不减昔日;颈联以杜甫《佳人》诗中“绝代有佳人”之句为喻,言自己虽被贬谪岭南,但依然怀念故旧之情;尾联则以杜甫《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之句为喻,言自己虽被贬谪岭南,但依然怀有故人之情。
首联起笔不凡,以荔枝喻人。荔枝乃岭南特产,以其甘甜爽口,香气扑鼻,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美食珍品。然而,苏轼却因被贬岭南而无法将这种珍贵的美食寄送给远方的友人,只能手自封题寄故人。这一联不仅巧妙地运用了“荔枝”这一关键词,更是通过荔枝的美味和珍贵来隐喻自己的才情与品质。
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描绘了自己虽被贬谪岭南,但依然怀念故旧之情。杜甫在《荔枝图序》中曾写道:“余尝在泉为客,唯荔枝一物,自南安来始食,破壳而食,齿颊生香。大似榴花,红似丹砂,紫色类丁香,圆者如弹丸,光泽如珍珠。”这短短数语,不仅生动地勾勒出了荔枝的美丽形态,更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苏轼虽然身处岭南,远离了繁华都市和亲人朋友,但依然能品尝到如此美味的荔枝,这无疑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慰藉和安慰。因此,这两句既是对杜甫《荔枝图序》中“荔枝”一词的巧妙运用,又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品味,更体现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执着。
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诗人以杜甫《佳人》中的“绝代有佳人”之句为喻,表达了自己虽被贬谪岭南,但依然怀念故旧之情。同时,他又借用了李白《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之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这两处用典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又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荔枝这一特定事物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它既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既是一幅绘画,也是一篇散文。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堪称是宋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