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值端午,采蒲南涧滨。
蒲生裹白石,涧水清粼粼。
蟠根寸九节,服食能通真。
采之不盈掬,土洁含芳辛。
行行登绝境,有花如车轮。
奇哉世莫识,持扣山中人。
山人耳垂肩,羽佩青衣巾。
乘飙控玄鹤,泛景下苍岷。
我行意其仙,再拜询所因。
仙人揽花笑,见尔还千春。
语我勿复道,倏去无留尘。
归来有馀叹,三咽华池津。
【注】
空:空旷。
值:恰逢,碰上。
采蒲南涧滨:在山涧的南面采集着菖浦草。
蟠根寸九节:指菖蒲的根盘结如节,节间长一寸九节。
服食能通真:用这种草来服食可以让人达到与道为一的境界。
奇哉世莫识:世上的人都不知道这种草的奇妙之处。
羽佩青衣巾:穿着羽毛制成的冠带,戴着青色的巾帻。
乘飙控玄鹤:骑着仙鹤,驾着仙风。
下苍岷:从苍山脚下经过。
我行意其仙,再拜询所因:我行走时想象自己就是仙人,于是再次拜问原因。
语我勿复道,倏去无留尘:告诉他不要再说了,他很快就飞走了,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归来有馀叹,三咽华池津:回到家后感叹不已,喝干了华清池的水。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张祜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端午节所作,当时作者正在幽州蓟县(今北京市附近)。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重午”等。古人以五月为仲夏,故称端午为重五节。端午又是一个龙舟竞渡、吃粽子、戴香包和饮雄黄酒的日子。这首诗即写诗人在端午这一天登山寻访仙人的故事。诗中描写了诗人登临高山,见到山人以及仙人采摘菖蒲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对仙境的幻想;也反映了当时道教盛行的社会现实。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