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双溪兴自招,新亭况是隔凡嚣。
水中山色都如画,风里湍声却似潮。
攲枕几回眠尽夜,凭栏不厌立终朝。
人生何用千钟酒,万古闲愁向此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首先认真研读诗句内容和题目要求,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每句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出处及相关资料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以及相关语句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译文】

到了双溪,兴致自然而来,新亭正好隔开凡嚣。

水中山色都如画,风里湍声却似潮。

欹枕几回眠尽夜,凭栏不厌立终朝。

人生何用千钟酒,万古闲愁向此消。

【注释】

合溪:指会稽县的溪水。双溪:指浙江金华双溪口一带的溪流。兴自招:兴致自然而来,自然而然地兴起。新亭:即“会稽山阴旧亭”,相传王羲之曾登临赋诗,后改为“会稽山阴新亭”。隔凡嚣:隔着尘世的喧嚣。水中山色都如画:水中山景像画中一样秀丽。风里湍声却似潮:风中急流的声音却像潮涌一样汹涌。欹枕:斜倚枕头。几回;多少次。终朝:整日。消:消除,消散。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任处士时写的一首五律。诗前半首写自己独游溪边的所见所闻,后半首写自己独坐亭中的所见所感,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总结性抒情。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在溪边游览的情景。起句“每到双溪兴自招”一句,是说自己来到双溪,兴致自然而生,不由得要来这里游览一番。“双溪”,是指浙东金华双峰之间有两条溪水汇合而成的一条大河,这里代指会稽县的溪水。“况是隔凡嚣”,意思是说,这双溪正处在世俗的喧哗之中,我来到这里就远离了世俗的喧闹。“水中山色都如画”一句描写的是溪边山水的美丽景色,山色秀丽,像画一样。“风里湍声却似潮”,这句是说,虽然风里湍急的水声听起来也像潮水一般汹涌澎湃,但仔细一听,却又像是潺潺细流,声音十分柔和,好像一阵轻风吹过水面,发出沙沙的细浪声。“却似潮”,说明水流湍急而有力,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

“欹枕几回眠尽夜,凭栏不厌立终朝。”两句写出了诗人夜宿溪亭的情景。“欹枕”、“不厌”、“终朝”,都是形容诗人夜晚在溪边亭子里睡觉时的姿态和神情。诗人夜里睡不着觉,斜靠着枕头辗转反侧,直到天明才睡足了。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又站在亭子上久久不肯回去,一直到天色大亮。

“人生何用千钟酒,万古闲愁向此消。”最后两句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何必要浪费许多时间去喝酒呢?而那无尽的闲愁烦恼又怎能靠美酒消磨掉呢?诗人以反问语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既然无法摆脱世俗的羁绊,那就不如到清幽的山林中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快乐吧!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把眼前的山水写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