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确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迩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
注释:
- 千顷山其三:这是第三首《千顷山》诗。
- 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想要去游历龙池,收拾行李准备早餐。
-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天亮前叫醒孩子,重新穿上草鞋准备出行。
- 潆洄溯寒溪,确荦疲乱石:顺着曲折的溪流前行,攀越嶙峋险峻的石头。
-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遥远的万丈山峰,蜿蜒如龙的脊梁。
-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山峰高耸,仿佛有股早晨的气息弥漫开来,让人难以看清距离。
-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低头倾听雷雨的声音,仰头追逐猿猴的踪迹。
-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缓缓穿过花丛,绿草如茵可以铺坐。
-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像鸟儿一样轻松愉快地走出笼子,身体轻盈得仿佛能抛向空中。
-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不怕双脚长茧,远行探索蛟龙居住的洞穴。
-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听说这山顶曾经是大海的颜色。
- 迩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过去三十年来,这个潭池已经变成了枯萎的芦苇。
-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直到现在,江潮仍然会将鸥鹭带到这里聚集。
-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对于这种道理,终究是无法解开的,只能徒增叹息。
-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与其在这里游玩,还不如去西湖泛舟欣赏那清澈美丽的湖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这首《千顷山》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千顷山上的景色和游人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表达了诗人想要游览龙池的愿望,并已经准备好了出行的装备。颔联“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则描绘了诗人早起赶路的场景,孩子们被惊醒,重新穿上草鞋准备出发。颈联“潆洄溯寒溪,确荦疲乱石”进一步描写了山路崎岖、溪流曲折的特点,以及攀越嶙峋险峻的石头的经历。尾联“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则形象地描绘了千顷山的高峻和蜿蜒。
中间四联主要描写了诗人在千顷山上的所见所感。“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展现了山峰的壮观和高耸入云的景象;“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则表达了诗人在山林中聆听雷雨声、追逐猿猴踪迹的愉悦感受;“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则是说在花丛中缓步行走,草地上绿意盎然,如同可以铺设席子般舒适。这些句子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两联则转向了对千顷山下潭池变化的描写。“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暗示了过去的潭池曾经是大海的一部分;“迩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则表达了过去三十年间潭池的变化,由生机勃勃的大海变为枯死的芦苇。这两句反映了时间的变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暗含着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感慨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千顷山的自然景观进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时间流转和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