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老不入,屡读屡遗忘。
遇事欲强记,转首辄怊怅。
以此趋事为,岂但成嘲谤。
人岂不自知,去矣殆天放。
【注释】
怀:想念;讼:责问。
读:指读书、学习。不入:不能深入理解。
遇事:遇到事情,即办事情。欲:想要。强记:勉强记住。转首:回头一看。怊怅:失意、惆怅的样子。以此:用这种办法。趋事:办事。天放:自然放任。
【赏析】
这是一首自伤之诗。作者通过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一句“读书老不入”,意思是说:读书时,我总是无法进入状态。这里的“入”可以理解为“进入”、“理解”或“领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学习的困惑和无奈。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总是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因此感到沮丧和失望。
第二句“屡读屡遗忘”,意思是说:尽管我多次阅读,但总是忘记所学的内容。这里的“遗忘”可以理解为“忘记”、“忘却”或“失去记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疏离感和无力感。他虽然努力去记忆,但总是忘记,这让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第三句“遇事欲强记,转首辄怊怅”,意思是说:每当我遇到事情,我就试图强行记住它,但一旦回头就感到惆怅和不安。这里的“怊怅”可以理解为“惆怅”、“失落”或“失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面对问题时的内心挣扎和无助。他想要记住每一个细节,但每次回头看都感到失落和痛苦。
第四句“以此趋事为,岂但成嘲谤”,意思是说:我用这种方法去办事,难道仅仅会遭到嘲笑和诽谤吗?这里的“趋事”可以理解为“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或“应对困难”。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做法的质疑和反思。他意识到,仅仅凭借记忆去办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际的行动和策略。
最后一句“人岂不自知,去矣殆天放”,意思是说:难道人们自己不自知吗?我离开是因为自然放任。这里的“天放”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随波逐流”或“顺应自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和自然的感慨和接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道路,而他自己的选择就是离开。这是一种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