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久自得,窗户向深幽。
不复嫌村酒,何能有客愁。
夕阳烘远水,飞絮挟轻鸥。
杖屦归从晚,柴门月一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及关键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注意要与注释相结合,然后按要求作答。“山居杂诗九十首”是题目,表明这是一组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第一联“林泉久自得,窗户向深幽”,意思是自己一直喜欢林泉的清幽和静寂,喜欢窗外的深幽景色;“窗”是门的一种,用来形容门窗,这里指居室。“不复嫌村酒,何能有客愁”,“复”是“再次”的意思,“客愁”即客人的忧愁,指作者因隐居而感到不自由。第二联“夕阳烘远水,飞絮挟轻鸥”,“夕阳”指落日,这里借代落日余晖。“飞絮”指柳絮飘飞。“挟”是“夹带”“带着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落日映红远处的水面,柳絮随风飘扬着,夹带着轻风飘动着白鸥。第三联“杖屦归从晚,柴门月一钩”,“杖屦”是拄着手杖,穿着鞋,表示步行的样子。“柴门月一钩”,意思是傍晚的时候,月亮只有弯钩的形状了。第四联“柴门月一钩”,意思是傍晚的时候,月亮只有弯钩的形状了。这四句的意思是:我拄着手杖,穿上鞋子,傍晚时分回家来,看到院子里的柴门上挂着弯弯的新月。
【答案】
译文:
长久以来我喜欢林泉的清幽和静寂,喜欢窗外的深幽景色;不再嫌弃村酒,哪里会有客人的忧愁?
落日映红远处的水面,柳絮随风飘扬着,夹带着轻风飘动着白鸥。傍晚的时候,月亮只有弯钩的形状了。
我拄着手杖,穿上鞋子,傍晚时分回家来,看到院子里的柴门上挂着弯弯的新月。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居生活的诗。诗人说自己“久自得”,说明他已习惯了这种隐逸的生活,“林泉”、“窗户”都是表现隐居环境的物象。
“不复嫌村酒”,点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豪爽。“何能有客愁”,进一步表明自己并不担心会招来客人的忧愁。“客愁”,是诗人所不喜欢的。诗人认为只要自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三联中,“夕阳烘远水”、“飞絮挟轻鸥”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客观事物写得有生气。
末联写诗人傍晚归来的情景,“杖屦归从晚”,写诗人拄杖穿鞋回家的情景;“柴门月一钩”,写诗人看到院里柴门上挂着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