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舆曾至郑,灵輤此归周。
行哭人增慕,凝茄月正秋。
九原开祔穴,故土覆新丘。
岁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板舆曾至郑,灵輤此归周。

行哭人增慕,凝笳月正秋。

九原开祔穴,故土覆新丘。

岁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注释:

  • 板舆曾至郑:板舆,古代一种用木板制成的交通工具,这里指灵车。曾至郑,曾经到达过郑地。
  • 灵輤此归周:灵輤,古代用来装遗体的车子,这里指的是灵车。归周,指回到周国,这里可能是指回到李康靖少傅夫人的家乡或墓地。
  • 行哭人增慕:行走的人因悲伤而增加了对李康靖少傅夫人的思念和尊敬。
  • 凝笳月正秋:凝笳,形容寂静无声的状态,这里可能是指夜晚的月光。
  • 九原开祔穴:九原,指墓地,这里特指李康靖少傅夫人的墓地。
  • 故土覆新丘:故土,指原来的土地,这里特指李康靖少傅夫人的故土。覆新丘,意味着新的墓地覆盖了原有的墓地,表示对李康靖少傅夫人的尊重和怀念。
  • 岁晏寒松下:岁晏,指年终,这里可能是指寒冷的冬天。寒松,指松树在寒冷中依然挺拔,比喻坚强不屈的精神。
  • 茅苫孝子留:茅苫,是用草和芦苇编制的帽子,用来遮盖身体,表示哀悼之情。孝子,指遵守孝道的儿子,这里特指李康靖少傅的妻子。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通过对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词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妻的深切怀念和对她逝世的沉痛哀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板舆曾至郑”形象地描绘了灵车的行进场景,“行哭人增慕”则展现了人们对李康靖少傅夫人逝世后的悲痛和缅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深沉真挚,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