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二君子,圣人知独清。
但将奇节并,何用首阳名。
【注释】
禁中:宫中。瑞竹:指竹子。同本异茎:同根生的不同枝干。比喻事物虽然相似,但因情况不同而各有所异。
孤竹二君子:春秋时期,孤竹君有两个儿子,长曰伯夷,次曰叔齐,两人都不肯接受周武王的封赏,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隐居起来。“二君子”即指二人。
圣人知独清:圣明的人知道只有伯夷、叔齐两个人的节操是清白的。
首阳名:首阳山的名声。首阳山在今河北鹿泉西南。
【赏析】
此诗为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诗人应制之作。诗咏孤竹君的两子伯夷和叔齐,赞美他们的高洁品格。
首联写两位兄弟志节之高洁。“禁中瑞竹同本异茎”,言竹虽同种,却因生长环境不同而形异质殊。比喻二人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处境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品德。
颔联以“何用”“但”作转折,指出二人虽同出一母,但各有千秋。“异茎”与上句“同本”形成对照,突出了二人性格的差异,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何用”“但”二字,既写出了二人对名利看得很淡,又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无限景仰。
颈联进一步强调二人的高尚品格。“圣人知独清”,这是说贤明的君主深知二人的高洁品德;“知独清”是诗人的主观评价。“但将奇节并”,这一句既是对二人的评价,又是对诗人自己的要求,意思是只要自己保持高洁的品质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何用首阳名”,这一句既是对二人的评价,又是对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意思是既然已经保持了高洁的品质,就无需再像伯夷、叔齐那样忍受严寒,饿死首阳山了。
尾联总结全诗,点明主旨:“禁中瑞竹同本异茎”,表明即使是同一种类的东西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也会显出不同的特点。“孤竹二君子”指伯夷、叔齐,“圣人知独清”赞颂他们高尚的品格,“但将奇节并”希望保持这种高尚的品格,“何用首阳名”则是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表示只要能够坚持自己的高尚品质,就不需要什么名望和地位了。这首诗赞扬伯夷、叔齐不贪图功名利禄,不攀附权势富贵的高洁人格,勉励人们效法他们的精神风貌,做一个有气节的正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