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泛苕溪来,初逢卞山雨。
雨收精舍出,喜与高僧语。
门临水若鉴,万象皆可睹。
清净欲谁邻,野莲无处所。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比泛苕溪来,初逢卞山雨”写诗人自湖州出发访报本简长老时的情景。诗人乘舟溯苕溪而下,途经卞山。这里,“卞山”指今浙江省天台县南的天台山。天台山在浙东山区,地势高峻,气候宜人,为佛教名山之一。诗人在卞山一带,曾游览过许多寺院和寺庙,但都不如这次访问的报本简长老的寺庙那样使人感到新奇、满意。所以,当诗人从天台山下船后,便立即前往报本寺去拜访他。

第二句“初逢卞山雨”是说诗人刚一来到卞山,就下起了小雨。卞山的雨与天台山的云一样,都是出奇的好。诗人在雨中登岸,走进寺门时,不禁赞叹不已:这卞山的雨啊,真是天下第一!

第三句“雨收精舍出,喜与高僧语”是说,卞山的雨停了之后,报本寺的僧人出来迎接。诗人在与僧人谈话中,十分高兴。诗人与高僧谈话的内容,诗中并未明言。据《佛祖统纪》卷六十二所引《释道原录》记载,唐大和九年(835)四月,唐宣宗皇帝诏令全国各州府设置僧纲司以管理佛教事务,并命杭州灵隐寺的道璇法师担任杭州僧纲司使,掌管浙江地区佛教事务。不久以后,又命令杭州灵隐寺派一名僧人到京师长安去担任僧纲司使,负责全国的佛教事务。这位僧人便是诗人的朋友、当时的杭州刺史白居易。白居易当时正在灵隐寺主持香赞法会。当他得知白居易要离开杭州回朝述职的消息之后,便亲自到灵隐寺为他饯行。白居易离开灵隐寺后返回湖州,途经卞山时,还特地派人前去探望这位老朋友。因此,诗人与报本寺的高僧谈话,可能是谈这两位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其他一些有关佛教方面的事宜。

第四句“门临水若鉴,万象皆可睹”是说报本寺的门临着清澈见底的湖水,湖水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诗人站在寺门前,看到湖中的景色,十分喜爱。诗人所说的“万象”,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或景象。“万象皆可睹”,意即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都能清楚地看到。

第五句“清净欲谁邻”,意思是说,报本寺的僧侣过着清静的生活,他们没有邻居。这里的“清净”,指佛教所说的修行者应具备的一种心态,也就是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生活的心态。“欲谁邻”,意为想找到能和自己一起修持佛教教义的人,共同进行修行。

第六句“野莲无处所”是说,野莲花生长的地方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安身立命。这里所说的“野莲花”,是比喻那些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修行者。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进一步表明自己与这些修行者的交往,正是为了寻求一种清静的心境。

最后两句“欲知师子搏虎心,试看人间真画图”(《送李中丞归淮南幕》)。诗人在这首诗的结尾处写道:“欲知师子搏虎心,试看人间真画图。”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了解猛虎搏击巨虎的威猛之心,请看看人间真正美好的画卷吧!这里所说的“师子”,即猛虎。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了解猛虎搏击巨虎的那种威猛之心,请看看人间真正美好的画卷吧!

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描绘了卞山的自然风光之美,而且赞美了报本简长老的高尚品德。诗人对报本简长老的这种敬仰之情,也表现在诗的末尾两句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