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见旄头,芒角渐西向。
八月边草黄,胡人马初壮。
无奈我兵雄,方为汉偏将。
尝闻登坛人,亦未免得丧。
得为凯歌还,铙鼓喧亭障。
千蹄使椎牛,百瓮令设醠。
丧乃军之羞,节制由处上。
进退从其呼,何能求必当。
二事非己专,愿思古挟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先指出“送”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及作用,最后总结全诗的意境和主旨。

“月黑见旄头,芒角渐西向。”意思是:月色昏暗,只见军旗上的“旄头”隐隐约约,其锐利的锋芒渐渐指向西方。

“八月边草黄,胡人马初壮。”意思是:八月份的边塞大草原,草木已经变黄,胡人的战马也长得健壮起来了。

“无奈我兵雄,方为汉偏将。”意思是:可惜我手下的军队强大,正作汉朝的偏将军呢!

“尝闻登坛人,亦未免得丧。”意思是:我曾听人说,那些登上坛台的人,也难免有得有失啊。

“得为凯歌还,铙鼓喧亭障。”意思是:如果胜利了,就可以奏凯歌而回,营中的鼓声喧哗着。

“千蹄使椎牛,百瓮令设醠。”意思是:让那肥壮的牛去耕地,让那百瓮的美酒来宴请将士们。

“丧乃军之羞,节制由处上。”意思是:军队战败,这是耻辱,所以将领要掌握好节制。

“进退从其呼,何能求必当。”意思是:军队行动是听从主帅指挥的,怎么能一定获胜呢?

“二事非己专,愿思古挟纩。”意思是:这两件事不是自己所能完全掌控的,希望借鉴古人善于持节御众、宽厚待人的精神。

【答案】

(一)

月黑见旄头,芒角渐西向。月色昏暗,只见军旗上的“旄头”隐隐约约。

八月边草黄,胡人马初壮。八月份的边塞大草原,草木已经变黄,胡人的战马也长得健壮起来了。

无奈我兵雄,方为汉偏将。可是我们的士兵却很英勇,正是作汉朝的偏将军呢!

尝闻登坛人,亦未免得丧。我常听说那些登坛之人,也会不免有得有失。

得为凯歌还,铙鼓喧亭障。如果胜利了,就可以奏凯歌而回,营中的鼓声喧哗着。

千蹄使椎牛,百瓮令设醠。让那肥壮的牛去耕地,让那百瓮的美酒来宴请将士们。

丧乃军之羞,节制由处上。军队战败,这是耻辱,所以将领要掌握好节制。

进退从其呼,何能求必当。军队行动是听从主帅指挥的,怎么能一定获胜呢?

(二)

二事非己专,愿思古挟纩。这两件事不是自己所能完全掌控的,希望借鉴古人善于持节御众、宽厚待人的精神。

赏析:

此首七绝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诗人任渭州司户参军时。诗人通过描写军营生活和战争情景,抒发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理想抱负。

首联“月黑见旄头,芒角渐西向”,以景起兴,点出时间是夜幕低垂的时候,月色已暗,但隐约可见军中的旌旗;接着又描绘了旌旗上尖锐的角尖向西指的景象,形象生动。这一联既写天象,又写地物、人事,把读者带入一个辽阔的沙场之中,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面描写战事作了铺垫。

颔联“八月边草黄,胡人马初壮”,描写了一幅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的画面,并点明时令为八月,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气候条件,同时暗示了战事发生的背景。“胡人”二字指明了胡人就是吐蕃。在唐代中叶,吐蕃与唐朝关系十分友好。然而到了开元年间,由于吐蕃赞普弃隶蹜热病故,其子继立,国内发生了动乱。唐玄宗便派大将张守硅领兵前去平定。这首诗即反映了这次出征前的准备情况。

颈联“无奈我兵雄,方为汉偏将。”承上启下,写唐军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主帅却是位书生出身的张守硅。他虽为汉人偏将,但并不缺乏军事才能。这里用反语手法,表明了张守硅是一位很有胆识的将领。

尾联“尝闻登坛人,亦未免得丧”到“节制由处上”四句,进一步议论战事胜负的问题。作者借用《左传·宣公十五年》里的故事说:“昔者楚帅臣师围宋…宋华元乃宵遁……郑公子归生闻之,亦宵遁。……”由此可知:作为统帅的将领必须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否则就难免失败。因此诗人认为:即使胜利了,也只能奏凯歌而回,营中的鼓声喧扰着;而失败则更是耻辱,所以将领一定要掌握好节制。

末联“进退从其呼,何能求必当。”进一步说明:战争是残酷的现实,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在战争中,只有顺从客观形势,才能获得胜利。

全诗通过对战场生活的叙写,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