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都重兵廪,命使总八方。
淮南舟车冲,三楚笼利长。
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
八月赐诏行,朱旆插大航。
汴湍入秋涨,东鼓下镗镗。
今日发大梁,明朝过睢阳。
睢阳授经地,父老认道旁。
同业八十人,或贵或为郎。
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
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
隋末闻仲淹,来学去佐唐。
唐初称名臣,鲜及杜与房。
亲见慕义人,专门起辉光。
我闻房杜流,已显惟王张。
云汉几万里,星宇争耀芒。
归来立螭头,莫爱鱼稻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写了淮南的繁荣景象和李学士的功绩。

第一句“王都重兵廪,命使总八方。”描述了王都拥有强大的兵力,命令使者负责八方。这句话描绘了王都的军事力量和对四方的控制。

第二句“淮南舟车冲,三楚笼利长。”描绘了淮南地区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句话展现了淮南的经济繁荣和交通便捷。

第三句“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描述了当时的才子们如同牧羊人一样,数量众多,才华横溢。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人才众多的赞赏。

第四句“八月赐诏行,朱旆插大航。”描绘了皇帝在八月颁发诏书的场景,旌旗飘扬,彰显皇威。这句话展现了皇帝的权威和威严。

第五句“汴湍入秋涨,东鼓下镗镗。”描述了汴河水势在秋天上涨,东面的鼓声震天。这句话描绘了秋季河流的景色和声音。

第六句“今日发大梁,明朝过睢阳。”描述了今天出发去大梁,明天过睢阳的情景。这句话描绘了出行的场景。

第七句“睢阳授经地,父老认道旁。”描述了在睢阳这个地方教授经书,老人在路上认出了老师。这句话展现了教育在当地的重要性。

第八句“同业八十人,或贵或为郎。”描述了同行的八十人中,有人富贵有人成为官员。这句话展现了同行人的境遇和变化。

第九句“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描绘了老师的去世,学生们无法继承老师的衣钵。这句话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第十句“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揭示了诗书传承的关键是要明白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这句话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第十一句“隋末闻仲淹,来学去佐唐。”提到了隋末时期名臣张柬之,后来去辅佐唐朝。这句话反映了历史上的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第十二句“唐初称名臣,鲜及杜与房。”指出在唐朝初年,只有杜甫和李白等少数文人被称赞为名臣。这句话赞扬了杜甫和李白等人的文学成就。

第十三句“亲见慕义人,专门起辉光。”表达了亲眼见到追求道义的人,他们的精神会照亮世界。这句话表达了对道德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十四句“我闻房杜流,已显惟王张。”提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事迹,已经显现出王勃、张九龄等人的光辉。这句话赞美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功绩。

第十五句“云汉几万里,星宇争耀芒。”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的数量之多,光芒四射。这句话展现了宇宙的广阔和繁星的美丽。

第十六句“归来立螭头,莫爱鱼稻乡。”表示回来后要立足高位,不要贪图安逸的生活。这句话表达了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和对个人品德的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