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各驰趋,皆为利所迫。
秋虫至微物,役役网自织。
古来高世人,林下遗忧责。
扛鼎绝膑者,乃自恃以力。
积金苟如山,何异鱼贪食。
【注释】:
日出各驰趋,皆为利所迫:太阳出来时,人们纷纷奔往各自的工作岗位,都是为了谋利。
秋虫至微物,役役网自织:秋天的虫子是微小的,但是它们忙碌地织起自己的网。
古来高世人,林下遗忧责:自古以来的高尚之人,在林下留下忧国忧民的遗憾和责任。
扛鼎绝膑者,乃自恃以力:那些能扛起重鼎而没有受伤的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积金苟如山,何异鱼贪食:如果一个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就像一座山一样,那他与那些贪图食物的鱼儿又有什么区别呢?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苏轼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作。诗人以“感兴五首”为题,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上一些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日出各驰趋,皆为利所迫。”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人用“日出”比喻人生,“各驰趋”指人们各自奔波,“利所迫”则指他们追逐名利。这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为了利益而奔波劳碌。
“秋虫至微物,役役网自织。”第二句诗人以“秋虫”喻指那些卑微的小人物,他们忙碌地编织着自己的网。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秋虫比作人们,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名利的追求。同时,“役役”一词也表达了这些小人物的辛苦和劳累。
“古来高世人,林下遗忧责。”第三句诗人以古代的高士们作为对比对象,指出他们在林下留下了担忧国家大事的责任。这里的“忧责”一词既指担忧国家大事,也隐含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
“扛鼎绝膑者,乃自恃以力。”第四句诗人以扛重鼎而不受伤的例子来说明有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中一些人过于依赖外力、缺乏内在素质的批评。
“积金苟如山,何异鱼贪食。”最后一句诗人以捕鱼者贪婪地捕捉猎物为比喻,指出那些积累大量财富的人,其实与那些贪图食物的鱼儿并无本质区别。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贪婪之人的鄙视和谴责。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代高士与当代人的行为,以及通过寓言式的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诗人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