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山北大单于,汉家皇帝与玺书。
持书大夫腰金鱼,飞龙借马出国都。
胡沙九月草已枯,草上霜花如五铢。
白裘貂帽著不暖,莽莽黄尘车款款。
野庐边月出陇来,风静天遥雁声短。
闻到罽庭尤若寒,译言揉耳不讥弹。
公于是时已观礼,踏雪再拜辞可汗。
【注释】
①燕然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爱山。
②大单于:汉朝对匈奴的尊称。
③玺书:天子之命,用玉玺封缄的信札。
④持书大夫:持节出使的人。腰金鱼:汉代佩鱼符以表示身份地位。
⑤飞龙借马:指武帝时,李延年为汉武帝取“飞龙马”之名字,以象征汉王朝的兴盛。这里指出使匈奴。
⑥胡沙:即沙漠、戈壁。草已枯:九月天气转冷,草木凋落。
⑦五铢:古代铜钱名,王莽时曾铸有“五铢钱”,因而得名。
⑧莽莽黄尘:茫茫的沙漠,黄沙飞扬。
⑨罽庭:西域古城。这里泛指匈奴的领地。
⑩译言:翻译语言,这里指翻译官。揉耳:塞住耳朵,不听别人言语。讥弹(jiān tán):讥讽,责骂。
【赏析】
此诗是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描写出使途中所经山川、景物以及所见所闻的诗句。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随石昌言舍人出使匈奴,从长安出发。首句说,燕然山北的大单于,就是汉朝皇帝给匈奴送去的信物——玺书。次句点明出使的使者是持节出使的持书大夫,他腰间挂着代表身份地位的金鱼,骑着由汉武帝赐给的骏马,准备出使匈奴。第三句说,出了边塞之后,便踏上了飞龙似的骏马,驰向远方。这两句把出使匈奴的任务和出发的盛况交代得非常明白。
以下六句,写使臣出使匈奴途中所见所闻的情景。“胡沙”两句,写九月中旬,当秋风吹起,黄沙满天,草木凋零之时,使臣已经到达了匈奴境内。这时,正值深秋时节,寒风凛冽,刺骨地使人感到寒冷。“白裘貂帽著不暖”,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又写出了出使者的身份低微和处境艰苦。
下面八句写使臣抵达匈奴之后的情况。“野庐”二句写使臣到达匈奴边陲的一座小城,只见月光皎洁、清辉洒满大地。“车款款”,写使臣驱马奔驰,尘土飞扬。“风静天遥雁声短”,则表现了夜幕降临时的寂静。接着两句,写使臣到匈奴都城的所见。匈奴都城毡帐林立,毡房众多,但毡帐上挂满了毡帘,使得毡帐显得昏暗无光,而毡房里传来的译言之声也变得低沉起来。这两句写得很传神,不仅写到了毡帐上的毡帘,而且写出了毡房内译语之声的沉闷和压抑。最后一句写使臣到达匈奴都城南面的一处驿站。在这里,使臣听到了译员们对匈奴王庭的指责。译员们在谴责王庭的暴虐,他们的声音虽然被译言所阻,但却像箭一样射进使臣的耳中,使臣感到刺耳难忍。
最后两句,写使臣到达匈奴都城南面的一处驿站后,又继续前行,辞别了匈奴王庭。
这首诗前四句写使臣的行程和沿途风光;中间部分写使臣在途中所看到的匈奴王庭及王庭中的一些情况;后四句写使臣辞别匈奴王庭的情形。全诗以“使”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场面描写,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历史事件——出使匈奴的过程,并表现出使臣不畏艰险、刚直不阿的品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