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疏疏,纤绿蒲,二十四幅轻江湖。
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
长风沙头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
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
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
【注释】
帆:船的帆。疏疏:稀疏的样子。纤绿蒲:纤长的绿色蒲草。二十四幅:二十四幅轻舟。天去:天空中飞翔。瓜步:即瓜洲,在长江北岸,是古渡口。濡须:在长江南岸,也是古渡口。长风沙头:指长江中的沙洲上。问鲤鱼:向鲤鱼问讯,表示希望它能顺流而下,把消息带给家乡的人。大孤山侧:在大孤山下。鸣寒乌:指乌鸦在秋天鸣叫。鱼腹无书:指没有收到家信。凭:托付。西山区:指西山。官:指袁世弼(通判)自己。拜扫:指祭扫先人的坟墓。
【赏析】
《送抚州通判袁世弼》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诗写于淳熙六年(1179年),当时辛稼轩正出任福建安抚使兼知漳州。这首诗是送别友人袁世弼而作的一首送行诗。全诗以送别的实景为线索,运用想象、拟人等手法,描写了诗人在江边送行的场面。全诗构思精巧,语言优美,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成功的送别诗。
首句“帆疏疏,纤绿蒲”,点明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和季节,同时描绘出一幅水乡送别图,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句“二十四幅轻江湖”,则进一步写送别的场景,二十四幅轻舟载着朋友远航,诗人目送朋友乘船离去,直至消失在江天尽头。第三句“高秋逆水上天去”,写送别时的季节、天气和动作,天气晴朗高爽,诗人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乘船远去,直到船儿消失在天边。第四句“朝过瓜步暮濡须”,写友人经过的地方,从瓜洲到濡须,都是古时渡口,诗人目送友人渡过了长江。第五句“长风沙头问鲤鱼”,写诗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他站在沙洲上,向水中的鲤鱼发问,希望它能将讯息带回故乡,传达给远方的家人。第六句“大孤山侧鸣寒乌”,写诗人听到的回答,他听到大孤山下寒风中的乌鸦叫声,知道家人已经收到了他的信。这一句是诗人的想象,是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流露,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人的关怀和牵挂。第七句“鱼腹无书报家信”,写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他担心友人因为长途跋涉,没有收到家信,所以特意托鱼代为传递消息。第八句“凭乌为到西山区”,写诗人对友人的信任和鼓励,他相信友人一定会成功完成任务,回到故乡。最后一句“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写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他希望友人能顺利完成任务,回到故乡后,能祭扫亲人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