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
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
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
【注释】
蚕月:指春末夏初,是养蚕时节。丝车:织布机。
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林端:树林里边。
河汉:银河。纤缕:丝缕,细丝。
腕手:手腕。经:用。
用刀尺:用针线缝补。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一到就纺丝,织布机上才能挑起丝来。灯下纺织娘在鸣叫,银河倒映在林端和河面。细丝有头绪,织机的轮子转得无迹可循。织女们手已劳累,谁还要用刀尺去缝补呢?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妇女织丝的诗歌。诗从劳动的全过程入手,生动地描绘了劳动场景。“蚕月必纺绩”(蚕月必须纺丝)点明了时间;“丝车方挑掷”写织布机开始工作;“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写夜深人静时织工们的劳动情景;“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写织机上丝缕纷纭,但织机转动无声;“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则写劳动妇女的辛酸与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首句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蚕月”即春季末夏初,这时正是养蚕季节,因此诗人要特别指出“蚕月”必须纺丝。这一句不仅点出了时间的紧迫,也写出了劳动的繁重,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刻苦耐劳的精神。
次句“丝车方挑”,写到了织布机开始工作。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织布机比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在工作,形象生动。
三、四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织妇们夜深人静时的劳动情景:“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络纬即纺织娘,它常在夜间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这里的“灯下”,既交代了劳作的时间,又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气氛。而“林端河汉白”则通过视觉的描写,衬托出织妇们劳作的紧张气氛。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写织妇们辛勤的劳动:“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纤缕即纤细的丝缕,纤缕自有绪,意谓这些纤细的丝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不需要人为的安排;虚轮运无迹,意谓织机的轮子转动无声,说明织妇们非常熟练,织出的织物平整光滑,没有一点痕迹。这两个比喻,一方面表现出了织妇们技艺的娴熟,一方面也表现了她们工作的勤奋与艰辛,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最后两句“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则表达了劳动妇女的辛酸与无奈:“腕手”即手腕,这里指织工们因长时间劳作而变得疲惫不堪,手腕也有些酸痛;“谁经用刀尺”则表明现在连裁剪缝纫这样的活计也要靠男人来完成。这两句既写出了织工们的辛酸,也写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与束缚,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命运的同情。
整首诗歌以“蚕月”、“丝车”等意象作为线索,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劳动妇女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形象。同时,诗歌还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残酷压迫,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