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纬萧人,女归又织苇。
相与为蚕曲,还殊作筠篚。
入用此何多,往售获能几。
愿丰天下衣,不叹贫服卉。
解析:
这首诗共有五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翻译:
- “河上纬萧人”,这里的“纬萧人”指的是那些在河边纺织萧条的人。他们用这种方式为蚕提供茧,以供养蚕。
- “女归又织苇”,这里的“女归”可以理解为妇女们回到家中。她们回家后又开始纺织苇草,可能是为了制作蚕具或其他与蚕有关的物品。
- “相与为蚕曲”,这里的“相与”表示人们相互协作。他们一起创作了一首关于蚕的歌曲或舞蹈,以此来表达对蚕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 “还殊作筠篚”,这里的“还殊”可能指的是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筠篚”则是指一种用于装载蚕茧的器具。这句话表明,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蚕茧容器。
- “入用此何多”,这里的“入用”表示使用这些器具。而“此何多”则是反问句式,表示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器具呢?这可能是在质疑制作这么多器具的必要性。
- “往售获能几”,这里的“往售”表示以前销售的情况。而“获能几”则是反问句式,表示能卖出去几件呢?这也可能是在质疑销售情况的好坏。
- “愿丰天下衣”,这里的“愿”表示希望或祝愿。而“丰天下衣”则是说希望天下人都穿得暖和,没有冻死的人。这是诗人对于社会民生的一种关切。
- “不叹贫服卉”,这里的“不叹”表示不感到遗憾或不满。而“贫服卉”则是说贫穷的人们只能穿用野草制成的衣服。这是诗人对于贫富差距的一种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景象,展现了农民们在蚕丝产业中的辛勤劳动。通过描述农民们如何纺纱、编织苇草等过程,表现了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同时,通过反问句式的运用,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担忧和思考,如对于制作蚕具数量的问题和商品销售情况的关心。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描绘了农民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