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
汉北取蓬蒿,江南藉茅竹。
蒿疏无郁浥,竹净亦森束。
竞畏风雨寒,露置未如屋。
【注释】
- 《和孙端叟蚕具》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蚕为对象,通过观察、描写蚕的茧室生活,赞美了勤劳善良的蚕。
- “冰蚕”比喻蚕在冬天结茧。
- “三眠”,指蚕的三次蜕皮过程,其中第三眠时最需温暖,所以称“寒”。
- “簇”,即“簇房”,蚕在冬眠前所结之茧,形如小山,故又名“蚕室”、“茧室”。
- “汉北取蓬蒿,江南藉茅竹”:汉北和江南地区气候差异明显,这里借喻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突出强调南方适宜养蚕。
- “郁浥”,湿润的样子。
- “森束”,形容竹叶密集而挺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露置未如屋”,形容蚕在茧室内的生活环境比户外更舒适安全。
- “竞畏风雨寒”,表现蚕对环境的敏感和适应能力。
- “屋”,这里指蚕室内部空间狭小而温暖,与外界相比更为宜人。
【赏析】
《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茧馆》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蚕结茧生活的观察和描绘,赞美了勤劳善良的蚕。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蚕结茧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勤劳人民的深深敬意。
诗人以“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开篇,将蚕比作冰中的鱼儿,形象地描绘出蚕在寒冬中结茧的场景。这里的“簇”字,不仅指形状像小山一样的茧,还暗含了蚕在冬眠前的辛勤劳作,形象地展现了蚕的坚韧和毅力。
“汉北取蓬蒿,江南藉茅竹”两句,诗人巧妙地以地域差异来突出南方适宜养蚕的特点。这里既点明了江南地区气候宜人,也暗示了江南人民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智慧。
“蒿疏无郁浥,竹净亦森束”两句,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方的蒿草与南方的竹子进行了形象的对比。这里的“郁浥”与“森束”分别描绘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对蚕的影响,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竞畏风雨寒,露置未如屋”两句,诗人再次强调了蚕对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蚕生命力的敬佩之情,也传达了人们对勤劳智慧的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茧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韧不屈的蚕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首诗不仅是对蚕生活习性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精神品质的赞美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