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衣茶色袍,归变椹色服。
孤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岩屋。
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
【注释】
- 来衣茶色袍:指和尚穿着的褐色衣服。
- 归变椹色服:指和尚的衣服由绿色变黄了。
- 孤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在洞庭湖上孤零零的小舟里度过夜晚。
- 水烟晦琴徽:烟雾笼罩着琴上的徽(音xián)码。
- 山月上岩屋:月光映照着岩石上的房屋。
- 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野孩子远远地迎着,树叶随风发出声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和尚从江南出发,渡过洞庭湖,夜宿松江的情景。诗中通过色彩和声音的变化,渲染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远行和尚的关切之情。
首句“来衣茶色袍”,以颜色来描绘和尚身着的褐色衣服,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朴素而淡雅的色彩基调。次句“归变椹色服”则进一步描述了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原来和尚的衣服是由绿变黄的,这暗示着他此行是为了还俗。
第三、四句“孤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江天一色的图景。在这宁静的夜晚,和尚独自一人乘坐小船,在洞庭湖上漂泊。而当夜幕降临,他终于在松江岸边找到了一个可以过夜的地方。这里的“孤舟”“落日”与前面的“来衣”、“归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和尚的孤独与艰辛。
第五、六句“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岩屋”,则是通过细腻的描绘,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对这位和尚的关心与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则又回到了现实之中。在这里,诗人用“野童”来代指那位和尚的家人或朋友,他们远远地迎接着这位远行的和尚。同时,诗人还特别提到了风吹树叶的声音,以及橡树、槲树发出的声响,这些都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生动感。
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美,通过对色彩、声音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寂寞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对这位远行和尚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