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向潇湘行,不入洞庭去。
鞍马踏关山,衣裘冒霜露。
零陵三千里,楚俗未改故。
王泽久已覃,国刑亦当措。
昔闻柳宗元,山水寻不饫。
其记若丹青,因来问潭步。
石燕飞有无,香草生触处。
仙姑异麻姑,岁月楼中度。
不食颜渥赭,言语神灵预。
莫将车骑喧,独往探幽趣。
有信报我知,恶欲驱尘虑。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以“畏向潇湘行,不入洞庭去”起首,点明送别之地。接着以“鞍马踏关山,衣裘冒霜露”两句写自己此行之艰辛与艰难,为后文作铺垫。然后,用“零陵三千里,楚俗未改故”句过渡到永州,并引出柳宗元。
颔联“王泽久已覃,国刑亦当措”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点出离别之意。
颈联“昔闻柳宗元,山水寻不饫”,既是对柳宗元的赞誉,也是对此次离别的感慨,暗含了诗人此次离别的原因。
尾联四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仙姑、麻姑比作柳宗元、刘禹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尾联四句,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
我害怕踏上通往潇湘的水路,不去洞庭湖边远游。
我的马在关山上奔腾,我的衣被沾满了寒霜露水。
从零陵到永州有三千里路,但楚地的风俗并没有改变。
朝廷的恩泽已经施及远方,国家的刑罚也应当施行。
过去听说你,就像欣赏山水一样沉醉,
他的记叙就像丹青画卷,因此我来询问潭州的路径。
石燕在没有雨的地方飞翔,香草生长在到处触手可及的地方。
仙姑和麻姑不同,她们在楼中岁月流转。
不吃粮食脸色却红润如赭色,她的语言神灵都预知。
不要因为车马喧闹而喧哗,要独自探求幽静的乐趣。
有消息告诉我,想驱散尘俗的思绪。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就明确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即张中乐屯田于永州。接下来,诗人便开始描述这次离别的原因。由于永州远离京城,所以诗人担心自己会在路上遭遇险境。于是,他决定不经过洞庭湖,而是直接前往永州。这里的“畏向潇湘行”一句,既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担忧,又透露了他对这次离别的不舍之情。
诗人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他骑着马,踏着关山,冒着寒霜露水前行。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与困难,还为后文的离愁别绪作了铺垫。
诗人转而描述了自己在永州的所见所感。他看到零陵距离永州有三千里的距离,楚地的风俗却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不变的思念之情。
在永州的日子里,诗人结识了柳宗元。两人一见如故,相互倾诉着对山水的热爱。诗人称赞柳宗元如同观赏山水一般沉醉其中,而柳宗元则将自己的记叙比作丹青画卷一般精美绝伦。这种互相赞美的方式,不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
尽管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这次离别仍然让诗人感到不舍。因此,他借用了“石燕飞有无”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这次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他又用“香草生触处”来暗示自己即将离开永州,再次回到京城的生活中去。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他将仙姑和麻姑比作柳宗元和刘禹锡,表达了自己对两位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岁月楼中度”一句,更是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了两位友人之间长久的友谊和共同度过的时光。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永州山水的喜爱之情,还表达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离别时,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不要让遗憾和后悔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