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忠邪未易穷,其如国脉是非中。
谁知刺骨翻为福,不念捐躯有此忠。
一日太阿归跋扈,百年黄钺授奸雄。
不然彼亦何为者,敢肇兵端起邺宫。
【注释】
- 太尉:指李固。
- 国脉:国家的元气,比喻国家的安危。
- 太阿:即宝剑,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宝剑,后借以喻权。
- 黄钺:古代一种铜质斧头,象征皇权,后用来指代帝王之权。
- 邺宫:古地名,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 肇:开始,发起。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赞颂李固,抒发作者对当时朝廷中忠奸难辨、国运将倾的忧愤之情。
首联写李固忠于国家,但为时所不容。“生死忠邪未易穷”是说忠臣和奸臣的生死与是非难以分辨。“其如国脉是非中”是指国家的安危处在忠奸之间的是非之中。这里把李固比作忠臣,把他的忠心耿耿和为国家着想的精神赞扬了。“生死”二字,突出了李固忠于国家的生死关头。“国脉”一词用得极为贴切,表明李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未易穷”则进一步强调了李固的忠心耿耿和为国家着想的精神。
颔联通过对比,进一步赞美了李固的忠诚精神。“刺骨翻为福”是说李固虽然遭受了刺骨的痛苦,但他却以此为福,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忠心耿耿和为国家着想的精神能够换来国家的太平和百姓的幸福。“不念捐躯有此忠”则是说他虽然想到了自己可能因此而丧命,但他却毫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李固的忠心耿耿和为国家着想的精神,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眷恋之情。
颈联紧承上文,通过对当时朝廷中忠奸难辨的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忧虑之情。“一日太阿归跋扈”是指李固死后,他的忠心耿耿和为国家着想的精神被一些人利用,他们趁机篡夺了政权,成为了跋扈之人。“百年黄钺授奸雄”则是说百年之后,李固生前为国家和百姓所做的贡献被一些人忘记了,他们却将权力交给了那些奸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中忠奸难辨现象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
尾联通过李固生前的事迹来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呢?“不然彼亦何为者”是对前文的概括和总结,意思是说如果不是那样的话,那些人为什么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呢?“敢肇兵端起邺宫”则是说那些人敢于发动战争,挑起事端,甚至到了在邺宫中发动战争的地步。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中有人背叛国家、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整首诗通过赞颂李固的忠诚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中忠奸难辨、国运将倾的忧愤之情。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时刻保持忠诚之心,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