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无寒□邺州,家风洗耳□□侯。
□传以酒为真印,万法惟梅不共流。
幸免五经嘲笥腹,可无百尺进竿头。
从来此道飘零甚,戎索惟凭疆以周。
【注释】
次周尚书:指周颙,字伯仁。
律无寒□邺州:诗律,指诗歌的音韵、格律。寒□邺州,地名,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是周颙的故乡,也是他讲学的地方。
家风洗耳□□侯:家风,这里指周颙家世代相传的清白廉洁的家风。洗耳,比喻虚心听讲。
□传以酒为真印:□,指晋末宋初僧人支道林,字道林,东晋名士,精通佛学、老庄和儒家经典,尤其擅长《老子》和禅宗教义。
万法惟梅不共流: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东西,即“万法唯心”。梅,这里指梅花,因有清香之性,故称。
幸免五经嘲笥腹: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皆用简编装订,因此称“五经”。嘲笑周颙胸中无物而只能诵习五经。
可无百尺进竿头:竿头,即竿尖,比喻事物的顶端或极点。意思是说周颙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博古通今,但也能从自己的学问出发,努力攀登知识的最高峰。
戎索惟凭疆以周:戎,指军事,这里指战争。周,指安定、统一。意思是说只有凭借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安宁和统一。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个字。前四句写作者对周颙的敬慕之情。首联“诗律”指周颙的诗歌格律严整;次联赞美其家风清正;第三联说他能将佛法与儒道结合,不为世俗所束缚;第四联赞扬他能以兵为保国家安宁之手段。最后两句赞颂周颙能以武力维护国家统一。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前四句先从诗歌格律、家风、佛法和兵法四个方面赞扬周颙,后四句再进一步说明周颙的为人和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