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派自天源来,细考衡茅无此才。
文章决科特馀事,幕府官业何壮哉。
论事不愁开口屡,直道驰驱羞诡遇。
尺伸如可寸枉施,宁脱青衫故园去。
宗庙之宝森玙璠,诸公争欲出我门。
极知胸中有定力,未肯叱驭随王尊。
楚狂凉凉莫宜世,一笑相逢有初契。
尊酒论文情益亲,但不同姓实兄弟。
文昌堂前汝水东,万顷烟雨时蒙蒙。
向来簇坐觅新句,多少行人图画中。
君今胡为事行李,着身翻在图画里。
捧檄王事不可迟,何况堂中老亲喜。
喜君问道康庐旁,过家上冢还不妨。
再拜松楸有心事,孟母卜邻今更良。
了却痴儿纷案牍,回首庐山真面目。
唤起三年梦中意,想见诗成清可掬。
【注释】
①赵君:指赵持国,字子羽,北宋人。天源:即王天源,当时以文章知名。衡茅:地名,汉时有衡山,故称衡茅。②文决科:指科举考试。③幕府官业:指官职。④论事不愁:意谓处理事务不愁无方,⑤直道驰驱:指秉笔直书,无所顾忌,⑥尺伸如可寸枉施:意谓伸张正义,即使委屈也无妨,⑦宁脱青衫:意谓宁可辞官不做官,也不屈从权势,⑧宗庙之宝:指国家重器,⑨“诸公”句:意为诸公争要他出仕做官,⑩知胸中:意为知道胸中自有定力,不必随波逐流。①楚狂凉凉莫宜世:意为楚狂接舆的傲岸性格,不适宜于当权者。②初契:初次相见的情谊。③尊酒:指敬酒,④但不同姓:意谓虽同姓却如同兄弟一样亲密。⑤文昌堂:指朝廷。汝水:指汝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这里泛指南部地区。⑥万顷烟雨:形容景色迷蒙。⑦簇坐:密排座位。⑧画图:指图画。⑨胡为:为什么,做什么。⑩着身:指任职。①王事:指朝廷政事。?何况堂中老亲喜:意谓何况是与自己同姓的老亲人喜欢自己的做官呢。③喜君问道康庐旁:意为高兴您问起家乡康庐的事。⑩过家上冢:意谓回家祭扫祖墓。②了却痴儿纷案牍:意谓了却儿子的纷繁案卷。③回首庐山真面目:指回到故乡后,可以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
【赏析】
此诗为作者任兴国知县时期所写。诗中表现的是作者对官场的淡薄之情和归隐山林的向往,同时抒发对赵持国的赞赏和敬佩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首联“赵君派自天源来,细考衡茅无此才”,开篇便以赵持国之名点题,并直接点明此次赵持国的到访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次会面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之情。
颔联“文章决科特馀事,幕府官业何壮哉”,进一步阐述了他对这次会面的看法。他认为,文章写作虽然只是科举考试中的辅助科目,但它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而他担任官府职务,则更是体现了他的英勇和豪迈。
颈联“论事不愁开口屡,直道驰驱羞诡遇”,则是在赞美赵持国为人正直、坦荡的性格。他认为,赵持国在处理事务时总是能够直言不讳,毫不回避任何问题,这种坦荡胸怀令人钦佩。同时,他还称赞赵持国在仕途上从不追求虚名和权势,只是一心为民着想。
尾联“尺伸如可寸枉施,宁脱青衫故园去”,则是在表达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他认为,如果能够伸张正义、匡扶正义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离开家乡、远离故乡则会让他感到痛苦和无奈。因此,他宁愿辞职不做官,也要回到家乡、回到故园中去。
整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和官场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