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山四维,益州平如掌。
累台郁临风,坐看月宵上。
稍出丛木末,始发众籁爽。
兹焉暂游目,一览天地广。
注释:
- 蜀地山四维:指的是蜀地四面环绕着高山。
- 益州平如掌:益州(今四川成都)地势平坦,就像手掌一样。
- 累台郁临风:指层层叠叠的台阶高耸于风中。
- 坐看月宵上:指在台阶上坐着看着明亮的月亮从天而降。
- 稍出丛木末,始发众籁爽:指随着树木渐渐稀疏,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开始变得清晰。
- 兹焉暂游目,一览天地广:指在这里暂时游览了一番,看到了广阔的天地。
赏析:
这首诗以成都运司西园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画卷。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蜀地山四维”,描绘了蜀地四面环绕的高山,展现出蜀地的地理特点。
第二句“益州平如掌”,则进一步突出了益州的地势平坦,如同手掌一般宽广。
第三、四句“累台郁临风,坐看月宵上”,描绘了层层叠叠的台阶高耸于风中,人们坐在上面,仰望明亮的月亮从天而降的景象。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将月亮比作天空中的明珠,强调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第五、六句“稍出丛木末,始发众籁爽”,则描绘了随着树木渐渐稀疏,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开始变得清晰的情景。这里的“丛木”可能是指周围的森林或者树林,而“籁”则是指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兹焉暂游目,一览天地广”,则是诗人在这一刻的感悟。他认为,在这里短暂的停留中,能够看到广阔的天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这既是一种对美景的赞美,也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