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倚乾宁碣,龛笼大业僧。
七年驰使路,两蹑石梯层。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自注:阳春通真岩在建昌。

“壁倚乾宁碣,龛笼大业僧”是说山崖上靠着的是干宁石壁,山崖下有佛龛,里面有大业和尚。“七年驰使路,两蹑石梯层”,意思是说诗人走过的这七年中,他多次登上这座山峰。

【答案】

再游阳春通真岩

壁倚千宁石,龛笼大业僧。

七年驰使者,两蹑石梯层。

译文:

山壁上是千宁石壁,山脚下有大业寺僧人的石雕龛。

我走过七年的路,曾两次登上山顶。(“再”、“两”是副词,“千宁”“大业”是名词)

赏析:“再游阳春通真岩”一句中的“再”字,表明这首诗不是第一遍写通真岩,而是第二次或更多次的游览。“壁倚千宁石”,千宁石是指位于建昌(今属江西)的千宁岩。千宁岩是著名的古迹之一。《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说:“其岩高耸,状若千尺之台,岩前有千岁柏一株,故以千宁名。”千宁石壁陡峭,十分险峻,所以古人称它为“危壁”。而千宁石的北面,还有一座万寿岩。万寿岩又名“万寿亭”,传说晋王羲之曾在这里观景赋诗,并留下摩崖石刻,可惜这些石刻早已不存。

“龛笼大业僧”,说的是建昌的大业寺。“龛”是佛教语,指佛塔,即小塔。龛笼,就是将佛像安置在一个特制的石塔内,使之成为供奉对象。据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大业寺开山祖师宝志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在寺院东面的悬崖上建起一座石塔,取名“宝公塔”。后来,又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大佛阁,供奉着从印度迎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就是有名的“百丈院”。宋元时期,百丈院被改为大觉禅寺,大佛阁也改名为“大觉殿”。大佛阁两旁各有一尊石雕佛像,称为“二祖像”。

“七年驰使路,两蹑石梯层”两句的意思是:经过七年的奔波和劳苦,我再次来到阳春通真岩,沿着石梯攀登,来到了山腰的峰顶。这里的“七年”是虚数,表示诗人对建昌的思念之情,也是对旅途艰辛的一种夸张。诗人通过“驰使路”和“石梯层”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建昌的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