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旃昔过赵州关,剖竹今邻四祖山。
问法几生成密记,焚香曷月礼慈颜。
知天稍似三无愠,易地何如五不还。
邂逅晦堂聊寄意,而今事事只如闲。
承臬山毅夫提点学士游览会庾楼,于是用韵作诗一首。
拥旃昔过赵州关,剖竹今邻四祖山。
问法几生成密记,焚香曷月礼慈颜。
知天稍似三无愠,易地何如五不还。
邂逅晦堂聊寄意,而今事事只如闲。
【注释】:
- 承臬:地名,在今河南温县。
- 赵州关:指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 四祖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 密记:佛经中的记事。
- 三无:佛教语,指佛、法、僧三无碍。
- 易地:变易地方。
- 晦堂:晦庵禅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晦庵禅师一起游访会庾楼时的即兴之作。
首联起笔写“承臬山”的古迹,以“昔过”、“今邻”两副对仗工整的语句,写出了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颔联两句写晦庵禅师的禅学思想,“问法几生”是说禅宗的问答方式可以追溯到很久远以前,而“礼慈颜”则是说佛教徒应该恭敬地对待佛陀的形象和教诲。
颈联两句写自己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体会,“知天”是指理解佛教的宇宙观,“易地”则是指改变环境来修行佛法,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实践的决心。
尾联两句写诗人对于世事的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不应该过于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要像晦庵禅师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禅学思想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