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涉诸方问所归,自怜三十七年非。
师言本自无非处,浑是真如第一机。
【注释】
稍涉:稍稍涉足,指游历四方。诸方:各地。问所归:询问归去的目的地。自怜:自感惭愧。三十七载:佛经说,从生下来算起,到成佛要经历三十七天。非:不是处所,这里指烦恼。真如:佛教名词,本体的真实自性。第一机:即“一乘”,指达到觉悟的法门和境界。
【赏析】
此诗是苏轼赠云居寺佛印禅师的五首偈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及与禅师交流时的感慨。
首句“稍涉诸方问所归”中,“稍涉诸方”表明诗人已经游历过许多地方,而“问所归”则表达了他在寻求归宿和答案。这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以及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第二句“自怜三十七年非”中,“自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在俗世中度过了三十七年,但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这种自省让他感到惭愧。
第三句“师言本自无非处”中,“师言”指的是禅师的话,“本自无非处”则是对禅师说法的领悟。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修行者是不会陷入烦恼和困扰中的,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境界,达到了清净无染的状态。
最后一句“浑是真如第一机”中,“浑是真如第一机”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真如”是指佛教中的绝对真理或本体的真实自性。而“第一机”则是指达到觉悟的法门和境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也体现了他对修行和觉悟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修行者的觉悟境界,传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在与禅师交流时的感慨和领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