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枝倚竹更临池,一饷清寒瘦雪肌。
恰似玉儿初识面,朱唇苏颊总相宜。

【注释】

乙未:即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咏梅:题咏梅花。疏枝倚竹:形容梅花枝干瘦劲,不繁密。临池:靠近水池边。一饷(shǎnɡ)清寒:一会儿的寒冷。瘦雪肌:形容梅花的枝杆像雪花一样白净。玉儿:比喻梅花的娇媚。朱唇:红润的双唇。苏颊:红润的面颊。总相宜:都十分合适。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的七绝诗。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话中,描绘了梅花的风姿、仪态和色彩,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诗虽短,但构思巧妙,描写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咏梅佳句。

“疏枝倚竹更临池”,这一句写梅树枝干瘦劲,不繁密,而靠临池边。“疏枝”一词用得极为恰当,它形象地写出了梅花枝条稀疏的特点,使人联想到那亭亭玉立的梅花,枝干纤细柔弱,姿态飘逸,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一饷清寒瘦雪肌”,梅花枝干瘦洁如雪,经寒霜后更为洁白晶莹,犹如美人初妆时的脸庞。“瘦雪肌”三字既点出了梅之特点,又与上句的“一饷清寒”相互呼应,使整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

“恰似玉儿初识面”,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梅花比作刚刚相识的人,显得娇媚可爱。“玉儿”一词,既突出了梅花的洁白晶莹,又增添了几分温柔妩媚之感。“初识面”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仿佛是在欣赏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令人陶醉其中。

“朱唇苏颊总相宜”,最后一句以梅花喻美人,进一步赞美了她那红润的双唇和娇好的面颊。“朱唇”指的是鲜艳的嘴唇,而“苏颊”则是形容面颊红润的样子。“总相宜”则表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人看到梅花都会感到喜爱和赞赏。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赞美了它的美丽与娇媚。诗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富有生动性和美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梅花的形态特征与美人的容貌特点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