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峰回杳霭中,石坛幡影表真风。
凭谁貌取清虚老,与对濂溪太极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目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诗句,最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作答。此题中,“凌丹亭”是这首诗的标题,“凌丹亭”字面意思是指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有座亭子,而作者却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地方来描绘。“凌”字点明山之高,“丹”字点明亭之美。“亭在山顶,四面绝壁,上与苍穹一色”,这是对亭子地理位置的具体描写。“路转峰回杳霭中,石坛幡影表真风。”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亭子的地势、建筑特点,其中“杳霭”一词写出了山中的神秘氛围,“石坛”指的是亭子下的小平台,“幡影”则是指小平台上的旗杆,“真风”则暗指清风。“表”是“显现”的意思,“表真风”即展现真正的风。“表真风”这一动作描写,把亭子的特点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凭谁貌取清虚老,与对濂溪太极翁。”“凭谁貌取”意思是说,谁能像你一样,能领略到这种境界呢?“清虚”是道教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山中的景色,“貌取”就是形容,“清虚老”即形容这种景色如一位老者一样。“濂溪”是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号,这里用来代指周敦颐。“太极翁”指的是周敦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其为物也,非复寻常草木可比,其质既异于凡木,其色又异于凡草,其气又异于凡烟,其味又异于凡果,其香又异于凡花,其神又异于凡禽,其韵又异于凡音。故虽曰木,其实非木;虽曰草,其实非草;虽曰烟,其实非烟;虽曰果,其实非果;虽日花,其实非花;虽口禽,其实非禽;虽日音,其实非音。”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周敦颐是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因此,诗人在此处将周敦颐比作这个清虚的老翁。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借景抒情。诗人赞美这座山,赞美这里的风,同时也赞美了这位追求精神境界的人。
【答案】
(凌丹亭)
路转峰回杳霭中,石坛幡影表真风。
凭谁貌取清虚老,与对濂溪太极翁。
赏析:
首联先点出地点——凌丹亭,然后交代出山中景象。“路转峰回杳霭中”,“路转峰回”是写山路曲折,峰回路转,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杳霭”则是形容云雾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缥缈之感。“石坛”是山下小亭子,也是观景之所。而“幡影”是指小亭子下面的旗杆上的旗帜随风飘扬的影子,表现了亭子下的自然风光。
颔联通过写“石坛幡影”来赞美这里的自然风光。“表”在这里表示展示的意思,“真风”是形容山中之风。“石坛幡影表真风”,是诗人对这一景象的赞美之情。“表真风”的动作描写把亭子的特点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颈联以设问形式写人。“凭谁貌取清虚老”,是诗人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即谁能像你一样,能领略到这种境界呢?“清虚”是道教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山中的景色,“貌取”就是形容,“清虚老”即形容这种景色如一位老者一样。“濂溪”是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号,这里用来代指周敦颐。“太极翁”指的是周敦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其为物也,非复寻常草木可比,其质既异于凡木,其色又异于凡草,其气又异于凡烟,其味又异于凡果,其香又异于凡花,其神又异于凡禽,其韵又异于凡音。故虽曰木,其实非木;虽曰草,其实非草;虽曰烟,其实非烟;虽曰果,其实非果;虽日花,其实非花;虽曰禽,其实非禽;虽日音,其实非音。”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周敦颐是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因此,诗人在此处将周敦颐比作这个清虚的老翁。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借景抒情。诗人赞美这座山,赞美这里的风,同时也赞美了这位追求精神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