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注】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时程伯禹任尚书。雍容:庄重自得的样子。接俊游:与英俊之辈交往。横经:指研习经籍。临璧沼:在池边。提椠:指拿着笔杆。上瀛洲:登上蓬莱仙山。去德:远离道德。俄:不久,一会儿。依仁:归依仁义。两州:两个州郡。华屋:华丽的房屋。落山丘:变成荒废的山丘。
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当年在宣和年间,我庄重地与俊杰们交游。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我在池边横经书,登上蓬莱仙山学文章。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离开道德不久,又回到两个州郡。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哪里知道,到了晚年才离别那繁华的宅第,变成荒废的山丘。
赏析:
此首诗作于诗人离世之后。诗人在《挽程伯禹尚书》一诗中曾说:“余生亦何恨?但恐病相随。”可见,诗人一生以儒学为宗旨,以道德为行为准则,以天下为己任,“岂知”两句即表明了这种态度。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层:第一句点出“宣和”年月,写与友人交往;第二、三两句写在池塘旁读书及登仙山学文;第四、五句点明自己离开道德不远,而重返州郡;末两句则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程伯禹这位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对他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