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公何许看花回,剩说郊坰十里梅。
树杂古今他处少,枝分南北一齐开。
昌源已办行厨去,离渚犹须使节来。
况复兰亭公所葺,清流九曲要传杯。
【注释】
问公何许看花回:问您从何处回来?(何许,何处)。
剩说郊坰十里梅:还剩下许多话要对我说。(郊坰,郊外的园林。)
树杂古今他处少,枝分南北一齐开:这棵梅树(古称“梅”为“榆”,故称“树”)是古今中外少见的(榆),树枝纵横交错,不分南北。(榆,榆木,这里指树木。)
昌源已办行厨去,离渚犹须使节来:已经准备好行装准备回家(厨,行旅时的饮食用具),离别的江岛还有使者要去。(昌源,即昌源驿,在今江西九江县西,为古代交通要道。离渚,离开江州。)
况复兰亭公所葺,清流九曲要传杯:何况这是您亲自修建的兰亭呢,那里的溪流九曲相通,我要在这里饮酒。(兰亭,东晋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集会修楔之事。九曲,指九曲水,即兰亭周围的溪流。)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苏仁仲在得知友人喻子才将赴昌源观任提举后所作。诗中赞美了喻子才对梅花的爱好以及他修筑兰亭的功绩,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意和祝愿。
首联以设问的形式写喻子才看花归来,并告诉人们他的所见之处。诗人通过“何许”一词,巧妙地引出喻子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又用“剩说”一词,暗示喻子才还有很多关于梅花的话要说,进一步突出了他喜爱梅花的特点。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喻子才修筑的兰亭之美。诗人用“杂”、“分”等字形容树木种类繁多,枝叶纵横交错,既显示了其数量之多,又展示了其分布之广。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喻子才修筑的兰亭与其他景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喻子才的敬佩之情。诗人不仅赞美了喻子才修筑的兰亭的美丽景观,还称赞了他的为人。这里的“已办行厨去”和“使节来”都是喻子才为当地人民所做的事情,充分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高尚品德。
尾联再次赞颂了喻子才的成就。诗人以“况复兰亭”开头,回顾了兰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强调了它的珍贵和独特地位。最后,诗人以“九曲要传杯”结尾,既赞美了兰亭的自然美景,又寓意着喻子才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