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长淮去不回,登临万感集层台。
波间定有隋渠水,曾向大梁城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理解诗的意境。此题要注意“登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句.它概括了全篇的内容和感情.“目送长淮去不回,登临万感集层台.波间定有隋渠水,曾向大梁城下来”一句,是作者对历史的追忆.他登上高高的城台,目送着长淮远去而不复还的情景历历在目,心中涌上无限的感慨.这里用一个“去不回”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突出了历史的沧桑之感.诗人站在城台上,面对滚滚而去的长淮,思绪万千,不禁想起那隋代的旧事.隋炀帝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征发百万民工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从洛阳开始,一直通到京城长安.隋朝灭亡以后,这条大运河就成了历代帝王利用的水利设施,为统治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诗人由此想到了隋代的历史,想到隋炀帝的荒淫暴政,想到隋王朝的灭亡,想到自己的命运,联想到大梁城下隋朝的宫殿遗址,不由得百感交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兼伤乱之作。前两句写登高望远,凭吊隋炀帝的暴政及其造成的悲剧;后两句由隋入唐,感慨时事变迁,抒发身世之慨。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目送长淮去不回”,极言自己站在城楼上目送长江淮河远逝而不回头,其情凄楚悲凉,如闻伤心之声.一个“去”字道出了无限哀愁.“登临万感集层台”,这一句既是实写所见,又是虚写所触.“登临”二字,统摄全诗.“目送长淮去不回”,是登临时的感触;“波间定有隋渠水,曾向大梁城下来”是登临时所见所思.诗人登高望远,凭吊隋炀帝的暴政及其造成的悲剧.“目送长淮去不回”,是登临时的感触.“波间定有隋渠水,曾向大梁城下来”,是登临时所见所思.诗人登高望远,凭吊隋炀帝的暴政及其造成的悲剧.隋炀帝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征发百万民工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从洛阳开始,一直通到京城长安.隋朝灭亡以后,这条大运河就成了历代帝王利用的水利设施.“波间定有隋渠水”一句,既写出了眼前景色,又暗含了诗人的历史感怀.诗人站在城台上,面对滚滚而去的长淮,思绪万千,不禁想起那隋代的旧事.隋炀帝骄奢恣肆、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滥用民力,激起了百姓的怨声鼎沸.“曾向大梁城下来”一句,化用了《左传·隐公十一年》范宣子的话:“吾闻姬姓出自大梁(今开封)”,以表明自己的出身.“大梁”指当时的都城东京,即隋唐两朝的都城.诗人由隋入唐,感慨时事变迁,抒发身世之慨.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目送长淮去不回”,“目送”一词,将诗人那种怅惘的心情写得委婉含蓄、深沉蕴藉;“去不回”三字更是凝炼而传神地勾画了历史的沧桑.诗人站在城台上,目送着长淮远逝而不回头,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油然而生.“登临万感集层台”,登临之际,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于是诗人想到了隋炀帝的暴政及其造成的千古悲剧.诗人不由想到隋炀帝的大业之成,也想到了隋炀帝的暴政之败.“波间定有隋渠水”,这句不仅写景,而且寓情于景,融情于景之中.隋朝灭亡之后,隋朝的旧迹仍历历在目,尤其是大运河这一人工湖,更使诗人触景生情,想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暴政.“曾向大梁城下来”,这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的愤恨之情,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评价,认为历史是由胜者写的,只有胜者才能为历史作出评价,而败者则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曾向大梁城下来”一句,既是实写所见,又是虚写所思.
全诗一气呵成,结构紧凑.首两句写登高望远,怀古伤今.中间两联写登临所见,自然引出对往事的追忆.尾联写登临所见引发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