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怒潜轰响,龙惊起喷津。
泥中滩泯迹,卧处有遗鳞。
三伏了无暑,四时长是春。
游嬉白衣老,疑是避秦人。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兴安县的乳洞游览的经历。诗中描绘了乳洞口的景象,以及作者对于这个景点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来看第一句“雷怒潜轰响”,意思是说,当雷电在地下轰鸣时,乳洞口仿佛也在震动。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雷电与乳洞的响声相比拟。雷声隆隆,仿佛在地下回响,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感觉,而乳洞的轰鸣则与之相呼应。

第二句“龙惊起喷津”则描述了乳洞中的水流。这里的“龙”指的是乳洞中的水,而“喷津”则是形容水流喷涌而出的情景。龙被惊动后喷出水来,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第三句“泥中滩泯迹,卧处有遗鳞”进一步描绘了乳洞内的生态环境。泥泞的滩涂上没有留下任何踪迹,只有卧在此处的水生生物留下了痕迹。这里通过“泯迹”一词来形容乳洞内的水生生物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了水的痕迹。同时,也暗示了乳洞内可能有许多珍贵的水生生物。

第四句“三伏了无暑,四时长是春”则揭示了乳洞的独特之处。在炎热的三伏天,乳洞内却没有一丝暑气;而在四季分明的四月份,乳洞里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这两句诗表达了乳洞对炎热天气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四季变化的敏感度。

最后一句“游嬉白衣老,疑是避秦人”则展现了作者对乳洞的感慨之情。他看到有人在这里游玩,觉得他们就像是逃避秦朝的人一样。这里的“白衣老”可能是用来形容那些在乳洞中嬉戏的年轻人,他们身穿白衣,仿佛年轻而又充满活力。而“避秦人”则暗示了这些年轻人可能有着某种特殊的经历或信仰,使他们选择来到这里躲避世俗纷扰。

这首诗通过对乳洞内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敬畏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