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轻瘴海易烟岚,去岁今辰访古儋。
壹意良民谁似汉,百年循吏莫如谭。
鹗书已费几将上,熊轼犹便再落南。
报政不须入郎选,上方濡笔与公簪。

【注释】

①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儋耳:海南岛古称。②改元:指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④壹意:一心一意。⑤百年循吏:指一生为官清正的循吏。⑥鹗书:汉代张汤为丞相,其子张安世任大司马时曾赐以白鹭鸟,后遂以“鹗书”代指诏书。⑦熊轼:汉宣帝时的名臣,因直言不讳被贬为廷尉,后又重用。⑧郎选:指做御史或谏议大夫等官职。⑨簪:古代的一种簪子,这里指官帽。⑩濡笔:磨墨准备写作。与:给。公:指作者自己。

【赏析】

《送谭史君序》是一首赠别诗。作者在诗中对前守谭史君政绩卓著表示赞扬,并表达了自己愿为之效力的愿望。

开篇两句:“吾轻瘴海易烟岚,去岁今辰访古儋。”作者自谦地表明自己轻视瘴气和烟雾,而去年这个时候又特地来过海南岛的儋州探访古迹。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深厚的感情。“轻瘴海”,表现了作者对海南的熟悉和热爱;“易烟岚”,则反映了他对海南的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这种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也体现在他对于前守谭史君治绩的赞美之中。

“壹意良民谁似汉,百年循吏莫如谭?”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对谭史君的赞扬之情。其中,“壹意”一词,意为一心一意,“良民”则是指老百姓;“循吏”则是古代对那些勤于政事、廉洁奉公的官员的赞誉之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谭史君与汉代的循吏相提并论,既突出了他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对他治理能力的肯定。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自己对于当朝政治的不满,以及对谭史君治理能力的羡慕和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四句诗,“鹗书已费几将上,熊轼犹便再落南。”这四句诗主要描写了谭史君曾经担任过的重要职务以及他在任职期间的表现。其中,“鹗书”指的是皇帝颁发的重要诏令或任命状,而“熊轼”则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即用熊皮裹住犯人的身体,使其不能动弹,从而迫使罪犯认罪。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谭史君曾经担任过的官职和他所受的惩罚,进一步突出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魄力。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贪腐行为的严厉打击和对正直官员的支持。

最后四句诗,“报政不须入郎选,上方濡笔与公簪。”在这四句诗中,作者再次表达了对谭史君的敬意和祝愿。其中,“报政”指的是回报朝廷的信任和期待,“入郎选”则是指进入朝廷的各种官职,而“上方濡笔与公簪”中的“濡笔”则是指磨墨准备写作的意思,而“公簪”则是指官帽。这四句诗通过对谭史君的赞美和祝愿,寄托了作者对其未来仕途的美好期许。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公正廉洁官员的推崇和尊敬。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谭史君事迹的叙述和赞颂,表达了作者对清廉官员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风气和官场风气的期待和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