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煤不忌远,胶汁宁伤清。
永言李廷圭,墨法能尔精。
滴沥甚点漆,锱铢轻连城。
胡陈梁蒲张,俊出声铮铮。
敢与相颉颃,江西老潘衡。
李家飒以颓,中兴有云礽。
未空天下伎,已擅湖南声。
公重与物交,所厚墨客卿。
摩顶相许意,垂髫久要情。
信手暗摸索,心已权重轻。
乃言济妙处,而有祖典型。
端如坡借力,独为衡主盟。
笑捐数寸玉,增我双眼明。
呼童诏罗文,折简延陶泓。
来陪客卿游,欣然两相迎。
涓涓井花落,叆叆江烟生。
始坚苦莫揉,俄熟恬无争。
更请毛锥子,三益相友朋。
丙吉魏弱翁,姚崇宋广平。
刚柔各自禀,勋业交相成。
我无换鹅手,初不工草行。
仅能蚯蚓势,强学蝌蚪形。
暗投谩费璧,误点难成蝇。
不若旧主人,八法俱纵横。
敢持以回旋,笔头贮南溟。
题诗答公隙,草疏排奸萌。
【注释】
谢:答谢。潘直阁:潘大临,字直阁,江西南丰人。李济:即李廷珪,五代后唐人。分贶:赠送。李济墨:指李廷圭所制的毛笔。“滴沥”二句:形容笔锋的点画如细雨点滴,如油漆渗进漆膜一样细腻。锱铢(zī zhū):比喻微小的分量。连城:价值很高的城池。胡陈梁:地名,这里泛指各地。张:指张文规、张文懿,都是宋代书法家。俊声铮铮:指他们的书法雄健有力。敢:表示自谦。相颉颃(xiá héng ):颉颃,鸟飞翔的样子,比喻不相上下。江西老潘:指北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江西吉州人。中兴有云礽:指南宋理宗皇帝赵昀。云,指赵昀,字德辉;礽,指赵昀的第二个儿子赵询。未空天下伎:意谓没有谁能够比得上。已擅湖南声:意谓在湖南名声很大。重与物交:意谓重视与外物的交往。摩顶相许意:意谓彼此之间心意相通。垂髫(tiáo):头发下垂至肩。信手暗摸索:意谓随便地摸。心已权重轻:意谓心中的重量已经减轻。乃言济妙处:意谓于是说李济的精妙之处。而有祖典型:意谓因此也就有了祖先的典型风格。端如坡借力:意谓就像苏东坡借劲力一样。独为衡主盟:意谓只是独自成为主盟者。笑捐数寸玉:指笑把几块美玉赠给李济。增我双眼明:意谓使我的双眼变得明亮起来。呼童诏罗文:意谓呼唤家童来召请书画高手。折简延陶泓:意谓派使者去招引陶弘景。陶弘景是东晋时期的炼丹家。来陪客卿游:意谓前来陪伴客人游览。欣然两相迎:意谓非常高兴地相互迎接。涓涓井花落:形容井水缓缓流淌的样子。叆叆江烟生:形容江上薄雾缭绕的样子。始坚苦莫揉:意谓最初很坚韧不易揉碎。俄熟恬无争:意谓不久就成熟了,不再争执。更请毛锥子:意谓另外请来了毛笔。三益相友朋:意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丙吉魏弱翁:指西汉名臣丙吉,因曾救助过王莽的侄子王戊,所以被称为“魏弱翁”。姚崇宋广平:指唐朝宰相姚崇和宋朝宰相宋庠,两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清正廉洁的大臣。刚柔各自禀:意谓刚强柔和各有其秉性。勋业交相成:意谓功勋事业相互促进而形成。我无换鹅手:意谓我没有更换鹅掌的能力。初不工草行:意谓起初不会做草书。仅能蚯蚓势:意谓只会模仿蚯蚓的形态。强学蝌蚪形:意谓勉强学习蝌蚪的形态。暗投谩费璧:意谓暗中投掷而毫无效果。误点难成蝇:意谓误点难以成为苍蝇。不若旧主人:意谓不如原来的主人。八法俱纵横:意谓八种书法方法都运用自如。敢持以回旋:意谓敢于用笔进行回旋运笔。笔头贮南溟:意谓笔尖储存着广阔的南海。题诗答公隙:意谓写诗回答公余之暇。草疏排奸萌:意谓起草奏疏清除奸邪小人。
【赏析】
本篇是一首酬答潘直阁宴饮之作,诗人以李廷圭的毛笔为题,赞颂李氏的书法技艺之高超,同时通过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潘直阁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含蓄,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部分描绘了李廷圭书法的卓越技艺和精湛境界。诗人首先称赞李廷圭的书法犹如远山不染尘埃的青翠,又似胶液中清澈透亮的珍珠。接着,诗人赞叹李廷圭的书法技艺精到绝伦,如同滴水穿石般细致入微。诗人还用“锱铢”这一词汇来形容李廷圭的书法技艺之高超,将书法比作一座巨大的城池,而李廷圭的书法则如同一根根细小的铁钉,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能够牢牢地固定在城墙上。诗人还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李廷圭的书法比作一个英勇无畏的将军,他的笔下如同战场上的箭矢一般锋利无比。
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潘直阁的高度赞赏。诗人以“笑捐数寸玉”来形容潘直阁赠送李廷圭的毛笔,将毛笔比作一块珍贵的美玉,以此表达对潘直阁的敬意。同时,诗人还通过邀请书画高手来共赏李廷圭的书法作品,进一步表达了对潘直阁的敬仰之情。诗人还通过描绘潘直阁与李廷圭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场面,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第三部分描绘了潘直阁与李廷圭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人以“笑捐数寸玉”来形容潘直阁赠送李廷圭的毛笔,将毛笔比作一块珍贵的美玉,以此表达对潘直阁的敬意。同时,诗人还通过邀请书画高手来共赏李廷圭的书法作品,进一步表达了对潘直阁的敬仰之情。诗人还通过描绘潘直阁与李廷圭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场面,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整首诗以赞颂李廷圭的书法技艺为主线,通过对潘直阁与李廷圭之间的深厚友谊、相互切磋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诗人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塑造了两位文人的形象,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