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
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诗句及注释
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
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译文
在世间,李白的遗草多达三千首,而他的荒废墓地已有两百年的历史。这些草儿仿佛见证了李白的光辉岁月,与日月争辉,其精神仍能感动山河。尽管李白生前无人亲近,死后却有乡人祭扫,这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和悲哀。诗人自感才能微薄,难以用任何事物来表达对前贤的哀悼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诗人李白的诗作,通过“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深深遗憾和哀叹。同时,也反映了李白的诗歌作品虽历经千年却依然光彩夺目、感动人心的事实。诗中还提到了李白生前无人近侍,死后才有乡人祭祀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李白生前孤独和身后哀荣的对比。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无力,用“欲将何物吊前贤?”来反问,表达了对前贤无法以任何物质方式表达哀悼的复杂情感。整体上,诗作充满了对李白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无力和哀愁。
创作背景
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去世于唐朝宝应元年(762年),当时为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李白的墓地被多次迁移。到了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好友范传正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于青山之旁。因此,本诗的创作背景与李白的墓地历史紧密相关,诗人通过缅怀李白,表达了对其才华和人格的敬仰以及对其不幸去世的哀伤。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念,也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一次赞颂。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白及其诗歌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