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扶疏槐影寒,龙吟萧瑟竹声乾。
汉皇恭默尊儒学,不似公孙见不冠。
诗句原文:
凤尾扶疏槐影寒,龙吟萧瑟竹声乾。
汉皇恭默尊儒学,不似公孙见不冠。
译文:
高大的双槐树在风中挺拔,槐叶拂地如同龙蛇盘旋,被人们称作是凤尾槐。汉高祖在位时期,对儒学的尊崇达到了顶峰,然而他的臣子却不像公孙弘一样头戴官帽进宫觐见。
注释:
- 凤尾扶疏:形容槐树枝叶繁密、优美。
- 槐影寒:形容夜晚槐树的影子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龙吟:这里比喻竹叶的沙沙声,如同龙的吟叫声。
- 萧瑟:形容秋风的凄凉、萧索。
- 汉皇: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朝皇帝刘邦。
- 恭默:形容态度谦逊恭敬。
- 尊儒学:尊重并学习儒家学说。
- 不似公孙:这里的“公孙”指公孙弘,东汉时期的贤臣,因他头戴官帽上殿而著称。曾肇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即使对儒学如此尊敬和重视,也不及公孙弘那样直接表达对君主的敬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从“凤尾扶疏槐影寒”到“龙吟萧瑟竹声乾”,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到秋天的凉爽。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中的自然景观更加鲜活。
通过对汉朝皇帝与贤臣形象的对比,曾肇展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一种超越表面的尊敬,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知识传承和道德修养的重视。此外,通过提及汉朝的“恭默尊儒”与“不似公孙”的形象,曾肇不仅反映了个人对历史的见解,同时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一种转变,即虽然尊崇儒学,但未必都能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其价值。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