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秋苦多阴,婵娟喜见乍。
天巧竟作难,借此三五夜。
屯云滃四面,如骛俗士驾。
宝坊盍朋簪,尊酒共清话。
诸君读书眼,明不失纤罅。
天眼物昏之,谁为弯弓射。
连宵耿孤吟,虚窗自高挂。
竹风静逾爽,露叶灿可画。
梦踏市桥去,醉眠僧榻借。
阴晴且勿言,幽赏可能罢。
恨欠截老龙,三弄倚风榭。
酒酣歌慨慷,四坐勿渠诧。
边尘日澒洞,志士惜闲暇。
君看古圣贤,忧乐以天下。
持此阅人多,何但如传舍。
短气吐复吞,欲言恐遭骂。
径思投绂去,甘老渔樵社。
世论熟脂韦,人物叹衰谢。
相期崇令猷,兰鲍观所化。
【注释】
涉秋:过了秋季。婵娟:指月亮,多用于比喻美女。乍:忽然。天巧:天然的巧妙,这里指月亮。三五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屯云:浓密的云层。骛:奔驰。物昏之:自然景物昏暗。谁为:何人。弯弓射:比喻用武力解决。耿孤吟:耿耿不寐的独白。虚窗自高挂:空寂的窗户像悬挂在高空中的明镜一样明亮。竹风:竹林间的风声。静逾爽:静得令人心旷神怡。灿可画:灿烂美丽,如同可以绘画。梦踏市桥去:梦见自己走过市桥。醉眠僧榻:喝醉后躺在和尚的床上。阴晴:天气的变化。且勿言:暂且别说。幽赏:幽静的景色欣赏。恨欠截老龙:恨未能抓住一条老龙。三弄倚风榭:三次弹奏琴曲《三弄》。倚风榭:在风中弹奏。酒酣歌慨慷:酒喝得痛快时大声歌唱。四坐:在座的人。渠诧:他惊讶。投绂去:辞官归田。甘老渔樵社:愿意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于渔夫和樵夫之中。世论熟脂韦:社会上的言论像熟透了的油脂一样黏滞难脱。人物叹衰谢:感叹人世变迁,英雄末路。相期崇令猷:相互勉励,崇尚贤德的治国谋略。兰鲍观所化:比喻高尚的品德能感化他人。
【赏析】
此诗作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九月十四日,诗人与友人张伯寿等一起观赏了中秋明月,并赋诗以记之。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现实政治黑暗和社会腐败、个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一、二两句写月景,“涉秋苦多阴,婵娟喜见乍”,秋天本应是阴雨绵绵的季节,然而今夜的月亮却格外明亮,使人们喜出望外。“天巧竟作难,借此三五夜”,这是说天上的月亮竟然给人们带来困难,因为月亮是十五之夜才圆,所以人们把它当作难题来对付。“屯云滃四面,如骛俗士驾”,乌云密布四野,就像车马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奔驰,暗指朝廷的奸佞当道,使国事日非。“宝坊盍朋簪,尊酒共清话。”在华丽的街坊里,大家相聚畅谈,借以消愁。这几句描写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即对朝廷腐败无能的不满以及对朋友聚会的惬意。
三、四句承上而来,“诸君读书眼,明不失纤罅”,诸位读书人的眼力非常锐利,不会放过一丝破绽。“天眼物昏之,谁为弯弓射”,上天的眼睛看不清楚事物的真相,是谁在暗中用箭射杀了无辜的人呢?“连宵耿孤吟,虚窗自高挂”诗人整夜不停地吟诵着诗篇,独自站在高高的窗户前,好像要把所有的心事都说出来似的。这里的“孤吟”、“高挂”都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郁闷之情。
五、六句进一步写诗人对朝廷的不满,“竹风静逾爽,露叶灿可画”。竹林里的风很轻很安静,露水打湿的竹子叶子晶莹剔透,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而此时,那些权贵们却还在为了权力争斗不休,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七、八句又回到现实中来,“梦踏市桥去,醉眠僧榻借”,诗人梦中仿佛走进了热闹的市桥,醒来后又睡在了僧人的床铺上,这种逍遥自在的感觉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惬意。然而,这种安逸的生活并不能改变现实的残酷。“阴晴且勿言,幽赏可能罢”,即使不说这些阴暗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幽雅的景色也难以持久。
九、十句转入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恨欠截老龙,三弄倚风榭”,可惜我们还没有抓住那个危害百姓的大恶贼,只是三次弹奏琴曲《三弄》而已。“酒酣歌慨慷,四坐勿渠诧”,酒喝得痛快时大声歌唱,在座的人都不应该惊讶。“边尘日澒洞,志士惜闲暇”,边疆的战火一天没有平息,有志之士怎么能安心享乐呢?
十一、十二句再次写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君看古圣贤,忧乐以天下”,你看古代的圣贤们都是关心天下苍生,他们为国家的利益而操劳,他们的忧虑和快乐都是为了百姓的幸福。“持此阅人多,何但如传舍”,如果我们都能像他们那样关心国家大事,那么就不会像现在的一些读书人一样只会纸上谈兵了。
十三、十四句写自己的处境与想法,“短气吐复吞,欲言恐遭骂”,我有时候感到胸中之气上涌,想要表达出来,但又担心被人指责。“径思投绂去,甘老渔樵社”,我想干脆辞官归隐,过那种渔樵耕读的生活。这里的“绂”指的是系印的丝带,表示官职或职位的意思。
十五、十六两句写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世论熟脂韦,人物叹衰谢”,社会上的言论就像熟透了的油脂一样黏滞难脱,人们对世事的评断总是如此地悲观失望。“相期崇令猷,兰鲍观所化”,我们应该相互勉励,崇尚贤德的治国谋略,学习历史上的贤明君主,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这里用“兰鲍”来比喻贤明的君主,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或者“圣人”。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豪放的情怀,又有深沉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