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光四散骇猿猱,迸起平池点滴高。
谁欲斗量徒积梦,人将瓶汲肯辞劳。
声随夜雨穿疏箔,名逐春风入小槽。
别有雷峰峰下圃,一泓埋没在蓬蒿。
【注释】
真珠泉:在今浙江省绍兴市。真珠:这里指泉水。
猿猱:猴的一种,善于攀缘。
迸起平池:泉水从平地涌出。
谁欲斗量:谁想用斗去量它。徒:白白地。积累:指积聚成堆。
人将瓶汲:人们用瓶子汲取。汲:打水。
声随夜雨穿疏箔:声音随着夜雨穿过稀疏的渔家竹帘。声随:声音随之而来。
名逐春风入小槽:名声随着春风飞进了酒坊的小屋。名:名气、声誉。
别有雷峰峰下圃,一泓埋没在蓬蒿:另有一处叫做雷峰的山峰下面有一个池塘,但被荒草埋没了。别有:另外有。
【赏析】
这是一首咏泉诗。全诗共分四段,每一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景相映。
“真珠泉”,点题,为第一段。开头两句写泉水从平地涌出的情景。“四散骇猿猱”,是说泉水溅起时像猿猴在林中跳跃一样,“迸起平池点滴高”是指泉水从平地跃出之后,又滴落在地上,形成一道道细小的水线。这两句诗写泉之“动”。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泉水之“静”。“谁欲斗量”?是说谁要像用斗去量水那样来计量它呢?而“人将瓶汲肯辞劳”,“人”指采石工人,他们用瓶汲水,难道会嫌弃辛劳吗?这两句诗写泉之“静”和泉水给人带来的益处。“声随夜雨穿疏箔”一句,既写出了夜雨淅沥之声,也写出了泉水叮咚的声音,两者交融在一起,更显出泉水的清幽。最后一句“名逐春风入小槽”,是说泉水的名声随着春风传遍了酒坊小屋,写出了泉水的名气之大。以上三句是写泉。“别有雷峰峰下圃,一泓埋没在蓬蒿”,这两句诗意脉相连,是说除了雷峰峰下的这个真珠泉之外,还有一处叫雷峰的山脚下有一个池塘,被荒草掩埋了,但是仍然有着它的美名。这两句诗写的是另一处泉,也是写泉。
第二段写泉之“静”与“响”。前两句“谁欲斗量徒积梦,人将瓶汲肯辞劳”是说有人曾想用斗来测量它,但只是白日做梦罢了;采石工人虽然要用瓶子来打水,但他们也从来不会嫌辛苦。“声随夜雨穿疏箔”一句,既是对上句的回应,又是对泉水发出声响的原因的描写。夜雨淅沥,风声细碎,泉水在夜色中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在织着一幅幅的织锦,织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而“名逐春风入小槽”一句则是进一步写泉水的声响。这两句诗写泉水的“静”与“响”。以下两联则分别写泉水的“静”与“动”以及泉水给人的好处。“别有雷峰峰下圃,一泓埋没在蓬蒿”,“别有”二字表明这处泉水与众不同,它不在雷峰峰下,而是埋在了草丛之中,但是仍然有着它的美名。这两句诗写泉水的另一面——“静”。
第三段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重点。前四句是写泉水给人好处的几个方面:一是给人们带来了好处,如前面所说的,“谁能斗量?”就是说明泉水的好处之大,人们不用斗去量它了;二是给人们带来了乐趣,泉水叮咚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美妙动听;三是泉水的名声大,如前面所说的,除了雷峰峰下的真珠泉外,还有别处的泉水也有这样的名气;四是泉水的用处大。这些好处都是围绕着泉水的用途来写的。最后两句“声随夜雨穿疏箔,名逐春风入小槽”,这两句诗是说夜雨淅沥时,泉水叮咚的声音就会穿过稀疏的渔家竹帘;春天来了,春风拂过,泉水的名气也跟着传遍了酒坊小屋。这两句诗是对前面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泉水好处的概括,同时把泉水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通过描写真珠泉的“动”与“静”,来表现泉水的“美”,赞美了泉水的美和泉水给人带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