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缠国哀,时属秋八月。
近辅馀英山,洪水中夜发。
狼藉彻句雨,拔地殊飘忽。
滔天肆奔迸,变幻起𡷾崒。
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
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
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
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
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
飘尸不可计,强者布竹筏。
栖危或得命,其奈服食阙。
号天天不闻,不若就灭没。
瀑派裂青山,溪岸奔尸骨。
杵臼埋虚沙,蛇虺出深窟。
边方乘孔殷,糜烂事征伐。
民生不奠枕,复罹此酷罚。
隐忧非一端,国脉存如发。
检涝亦具文,民力各已竭。
岂知坐困穷,终岁常矻矻。
奉行亦漫尔,持论敢躐越。
步步涉坑堑,路梗劳舆卒。
归愁强就床,魂梦随恍惚。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述了洪水暴发时的情景和人们的反应。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甲戌缠国哀,时属秋八月。
“甲戌”指的是农历九月,而“缠国哀”指的是国家正在经历灾难。此时正值秋季,但八月也被称为“秋八月”。
近辅馀英山,洪水中夜发。
“近辅”指的是靠近首都的地方,“余英山”可能是指一个山名,也可能是比喻洪水的源头。洪水在夜间突然暴发。
狼藉彻句雨,拔地殊飘忽。
“狼藉”意味着混乱或破坏,“彻句雨”可能是指雨水渗透到每个角落,“拔地殊飘忽”则形容洪水来得迅猛且难以控制。
滔天肆奔迸,变幻起𡷾崒。
“滔天”表示水势浩大,“肆奔迸”可能是指水流汹涌澎湃,“变幻起𡷾崒”则形容水势变化莫测,时而平静时而湍急。
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
“徒步”可能是指步行,也可能是指艰难地前行,“登县楼”可能是指在高处观察情况,“浩渺沉林樾”形容洪水淹没了树木和树叶。
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
“妖氛”可能是指妖魔鬼怪,“混泽气”形容水汽弥漫,“势极火焰突”可能是指水势非常猛烈,如同火焰一般。
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
“绵亘”可能是指连续不断,“山下乡”可能是指山下的乡村地区,“逃难想颠蹶”描绘了人们因洪水逃离家园时的恐慌与不安。
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
“晨兴”可能是指早晨起来,“雨更澍”形容降雨量增加,“邑屋已隉杌”可能是指房屋倒塌,形容灾后的混乱景象。
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
“高跳空”可能是指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刺肠”形容水势凶猛,让人感到恐惧,“何异睹溟渤”可能是在比较水势与大海相比。
飘尸不可计,强者布竹筏。
“飘尸”可能是指漂浮的尸体,“强者布竹筏”形容有些人利用竹筏等工具来逃生。
栖危或得命,其奈服食阙。
“栖危”可能是指处于危险之中,“得命”表示有人侥幸生存下来,“其奈服食阙”可能是在感叹食物短缺,无法维持生计。
号天天不闻,不若就灭没。
“号天”可能是指大声呼救或呼喊,“不闻”表示声音听不见,“不若就灭没”可能是在做生死抉择,不如放弃等待救援。
瀑派裂青山,溪岸奔尸骨。
“瀑派”可能是指瀑布冲刷岩石,“裂青山”形容山体被冲刷开裂,“溪岸奔尸骨”可能是指尸体随着河水漂流。
杵臼埋虚沙,蛇虺出深窟。
“杵臼”可能是指捣衣的工具,“虚沙”形容沙子被水流带走,“蛇虺出深窟”描绘了蛇类在深坑中出没的景象。
边方乘孔殷,糜烂事征伐。
“边方”可能是指边疆地区,“乘孔殷”形容战事频繁,“糜烂事征伐”可能是在描述战争导致的破坏与灾难。
民生不奠枕,复罹此酷罚。
“民生”可能是指人民的生活,“奠枕”表示安稳无忧,“复罹此酷罚”可能是在说人民再次遭受严酷的惩罚。
隐忧非一端,国脉存如发。
“隐忧”可能是指内心的忧虑或担忧,“国脉”可能是指国家的命脉或根本,“存如发”形容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检涝亦具文,民力各已竭。
“检涝”可能是指检查积水的工作,“具文”表示只是形式上的记录或要求,“民力各已竭”可能是在说民众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岂知坐困穷,终岁常矻矻。
“岂知”表示不知或没想到,“坐困穷”可能是指长期困顿于困境之中,“终岁常矻矻”形容一年到头都在忙碌劳作。
奉行亦漫尔,持论敢躐越。
“奉行”可能是指执行或遵循某种规定或命令,“漫尔”表示随意或不加选择,“持论敢躐越”可能是在说在理论探讨中敢于超越常规或权威的看法。
步步涉坑堑,路梗劳舆卒。
“步步涉坑堑”可能是指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地行走在坑洼或险峻的路上,“路梗劳舆卒”形容道路受阻导致交通工具无法顺利通行,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
归愁强就床,魂梦随恍惚。
“归愁”可能是指思乡之愁,“强就床”表示勉强入睡或躺在床上,“魂梦随恍惚”形容梦境中的景象模糊不清,令人感到迷茫或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