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浸清明后,芽烹谷雨前。
未能饥守死,何不力耕田。
溪草凫毛滑,山花雉颊鲜。
倦行聊少憩,茅屋带晴烟。
【注释】:
- 趋农:向农事活动靠拢。
- 清明后:指清明节前后。
- 芽烹谷雨前:指春分前后。
- 饥守死:指因饥饿而死亡。
- 力耕田:用力耕作田地,意谓努力务农。
- 溪草凫毛滑:指溪边的草被水淹没,像野鸭的羽毛一样。
- 山花雉颊鲜:指山间的花朵颜色鲜艳。
- 倦行聊少憩:指疲倦时稍作休息。
- 茅屋带晴烟:指茅屋旁有淡淡的炊烟。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农活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农业劳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首句“种浸清明后,芽烹谷雨前”,描绘了春天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清明时节,种子开始萌发,谷雨前,植物开始生长,整个大自然都充满了生机。
次句“未能饥守死,何不力耕田”,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努力耕作田地,以抵御生活的困难,而不是因为饥饿而放弃生存的权利。这种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三、四句“溪草凫毛滑,山花雉颊鲜”,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溪边的草被水淹没,像野鸭的羽毛一样光滑;山间的花朵颜色鲜艳,给大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美丽。这些自然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五、六句“倦行聊少憩,茅屋带晴烟”,表达了诗人在劳累之后寻求休息的愿望。他希望在茅屋旁稍作休息,享受片刻的宁静。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农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