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彊与世异酸咸,扫洒真祠屡入衔。
新格似闻惟半俸,旧官那计是常参。
茶炉僧钵随时用,手板朝衫竟月缄。
赖有班书贫可贴,且谋蒲笋慰饥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要仔细阅读诗作,理解其含义,然后依据题目要求进行概括。

“木强与世异酸咸,扫洒真祠屡入衔。”“木强”是“粗俗”“不拘谨”。《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口多须髯,会大稽,知事。”可见“木强”一词有粗俗、不拘谨之意。“扫洒”意为“扫除”“清扫”。“真祠”指祭祀祖先的庙宇。“屡入衔”意谓多次进入祭祀。“酸咸”指饮食,引申为世事变迁、人事代谢。“扫洒真祠”意谓扫除旧日祭祀之所,表明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要远离尘嚣,洁身自好。

“新格似闻惟半俸”,句中“新格”即新的制度,“半俸”即一半俸禄,即薪俸的一半。“半俸”在古代指官阶较低者所得的俸禄。“新格似闻”意谓听到新制度的消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听到了新制度的消息,但只有一半的俸禄,因此只能远离官场,不再过问朝政了。

“旧官那计是常参”,“旧官”指原来的官职。“常参”指担任朝廷官职或顾问。“那计”即不考虑,没有考虑。“旧官那计是常参”意谓我原来担任的官职是朝廷官员,而现在却不再考虑做官的事了。“旧官”与“那计”相呼应,说明作者因不愿参与政事而放弃原来的官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听到朝廷新制度的消息,想到原来担任朝廷官员的身份已不复存在,所以不再考虑做官的事了。

“茶炉僧钵随时用,手板朝衫竟月缄。”“随”通“隋”,指随时。“朝衫”指朝服。《汉书·王吉传》:“吉时卧,当膝上食,时啖槟榔,及饥,乃吞之以度朝饥寒。”颜师古注:“朝衫,衣也。”“竟月缄”意为整月都封缄不动。“茶炉”是指僧人烹茶用的炉灶。“僧钵”是指僧人用来吃饭的钵。“手板朝衫”意谓手捧朝服,整天封缄不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僧侣们随时用茶炉烹茶、用钵吃饭,朝服整月都封缄不动。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写僧人的生活,实际上是通过写僧人的生活方式来反映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赖有班书贫可贴,且谋蒲笋慰饥馋。”“班书”指书信。“蒲笋”指嫩蒲叶。“慰饥馋”即解除饥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幸好还有书信可以贴补生活,暂且以嫩蒲叶来解解饥饿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贫困潦倒但仍能安于现状的思想感情。“班书”与“蒲笋”相呼应,点明尽管自己清贫,但仍然不忘给亲友写信寄钱,同时以蒲笋充饥,表现出自己的乐观和豁达。

【赏析】

此诗首句“木强与世异酸咸”,意思是“我与世无争,与众不同”。诗人以“木强”形容自己性格直爽、倔强,不愿意随波逐流、阿谀奉承;“与世异酸咸”,表明诗人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第二句“扫洒真祠屡入衔”,意思是“我每次进入祭祀场所都要扫帚灰尘、清理场地”。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礼节的厌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第三句“新格似闻惟半俸”,意思是“我听说朝廷的新制度只给了一半的俸禄”。第四句“旧官那计是常参”,意思是“我放弃了原来的官职,不再参与朝廷事务”。最后三句“茶炉僧钵随时用,手板朝衫竟月缄”,意思是“我手持朝服整月都不使用,整日关在家里,喝茶、读书、写字”。这几句反映了诗人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